游击队之歌|鲜为人知,《游击队之歌》还有一段歌词( 五 )


鲜为人知的是《游击队之歌》原来还创作有第二段歌词:
哪怕日本强盗凶 ,
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
哪怕敌人的枪炮狠 ,
找不到我们的人和影 。
让那敌人横冲撞 ,
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 ,
敌人的战线越延长 ,
我们的队伍越扩张 。
不分穷、不分富 ,
四万万同胞齐武装;
不论党 , 不论派 ,
大家都来抵抗!
我们越打越坚强 ,
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 ,
看那最后的胜利日 ,
世界的和平现曙光!
这段歌词激昂慷慨 , 与第一段歌词内容紧密相连 , 把游击队将士们饱满的战斗热情、革命的乐观主义、对敌人的极大仇恨与蔑视 , 以及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最后胜利的信心 , 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 尤其是歌词最后的“看那最后的胜利日 , 世界的和平现曙光” , 使人们的情绪达到了最高峰 。
耐人寻味的是 , 这段歌词还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内容 ,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所主张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其中的“不分穷、不分富 , 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 , 不论派 , 大家都来抵抗”两句 , 便是这样明确易懂、言简意赅的政治主张之所在 。 只是在后来因为被扣上了“阶级调和”的帽子 , 因此才将这第二段歌词整体砍掉了 , 也就自然而然地不为人们所知晓了 。
经典之作 , 经久不衰
贺绿汀随后来到重庆 , 任教于育才学校音乐组 。 这时他创作了《垦春泥》《嘉陵江上》等风格清新的歌曲 。 1941年去新四军 , 1943年到延安 , 筹建了中央管弦乐队 。 解放战争期间 , 任教于华北大学 。 合唱《新世纪的前奏》 , 秧歌剧《刘德顺归队》 , 管弦乐小品《森吉德马》《晚会》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
1949年 , 全国即将解放 , 贺绿汀从北平坐火车返回他久别整整12年的上海母校 。 火车途经昆山时 , 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 , 他带的衣物、乐谱全部散失 , 可是《游击队之歌》原稿被他贴身牢牢珍藏着 , 非常幸运地躲过了劫难 。
◆贺绿汀
到达上海后 , 他的母校已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 。 贺绿汀肩负着党的重托 , 在新中国诞生之初 , 担任了该校第一任校长 。 后来又任中国音协副主席之职 。 期间 , 他充满着激情和希望 , 不辞辛劳地把学校认真管理起来 , 并充分发扬创作《游击队之歌》时的那种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 , 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音乐人才 。 除了主要从事培养人才的音乐教育工作之外 , 贺绿汀仍然坚持创作 。 他先后创作了《人民领袖万万岁》《英雄的五月》《工农兵歌唱“七一”》《牧歌》《快乐的百灵鸟》《党的恩情长》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及《上饶集中营》《宋景诗》《曙光》等电影音乐 。 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近百首歌曲、6首钢琴曲、6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 , 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
尽管历经数不清的风风雨雨 , 但是贺绿汀始终小心翼翼地把《游击队之歌》创作原稿珍藏在身边 。
1961年 , 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之际 ,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向上海市民发出了《征集有关革命文物的通告》 , 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 。 中国著名音乐家、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贺绿汀便把这张原稿作为献给党的生日礼物 , 郑重地捐给了革命历史博物馆 。 在这位知名音乐家心中 , 这看似轻薄的两页手稿 , 不仅记载着一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 而且还记载着自己心灵的一次升华 , 他将它一直视为生命般宝贵 。 这份乐谱如今被完好地保存在展柜里 , 陈列于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厅内 。
“文革”期间 , 贺绿汀惨遭造反派的关押殴打 , 最后瘫在床上 。 然而 , 面对造反派颠倒历史、肆意诋毁《游击队之歌》的无知举动 , 贺绿汀理直气壮地反驳道:“《游击队之歌》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以后 , 是千千万万的人在那里唱的 , 如果它不能鼓励敌后军民抗日 , 就不可能长时间地广泛流行 。 ‘由于国民党军队唱了这首歌所以它是反动的’ , 这是用玩弄形式逻辑的办法来歪曲事实真相……”可见 , 贺绿汀是那种爱憎分明、意志坚定和顽强拼搏的打不垮压不倒的坚强之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