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丽克|西方的小众与中国的小圈子,我们何时摆脱“诺奖情怀”?!


格丽克|西方的小众与中国的小圈子,我们何时摆脱“诺奖情怀”?!
本文图片
9
10-2020星期五
【导引】当西方人一直努力将他们的“小众”普适世界时 , 那些还在小农、小市民等小圈子里沉迷的文化人根本理解不了 , 更看不透 , 自然不知怎么面对 , 进而科普、启蒙大众了 。 当然 , 一些所谓的文化人只是喜欢自嗨 , 并惯于自欺欺人而已 。 我们何时能摆脱“诺奖情怀”?站在政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 , 伴随群体启蒙的推进 , 应该快了……
格丽克的“小众”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小众读者群作家格丽克 , 正如留美地缘政治学家天石先生所评价的那样 , “格丽克在美国属于小众读者群作家 , 但非常‘美国精神’ , 她的作品表达出个人的主体感 , 塑造了一个独立人格的价值和感受 , 并把这种独立人格超然化”曾很小众的西方 , 非常擅长“小众普世化”推广 。
“小众”被无限放大 , 得到了在很多中国文化人眼里无上的荣光 , 问题也就来了:格丽克的小众价值哪有那么大?为什么值得西方世界如此放大?答案其实早就摆在那里:看看 , 或者回顾一下美国大兵、美国队长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世界等影视创作 , 稍加琢磨就一清二楚了 。
西方的“小众”可以普世 , 这就是他们给自己人颁奖的标准 , 而所谓“文学具有世界性”不过是他们刻意营造的虚幻罢了……
土鳖、小资文化人的操性
无需绕弯子 , 开宗明义 , 这里的某些文化人自然是指我国的一些土鳖、小资 , 其中 , 土鳖是指类似“全村的希望”之魔幻爆发者 , 小资则是指衣着虽然光鲜 , 但魂不守舍 , 更不知魂归何处的孤魂野鬼 , 他们是小资产阶级文人再生版典型 。
关于中国的文化土鳖 , 特征是这样滴:他们虽得益于体制 , 并借此人模狗样曾很风光 , 但仍觉不过瘾 , 遂以粘点洋骚为无上光荣 , 他们要么邯郸学步 , 要么魔幻语言 , 要么长得像个土财主 , 要么秒变苦大仇深 , 开始在国内意YIN着“精神外国人”的春秋大梦 。
关于小资产阶级文人的皮厚骨头贱 , 我们从公知 , 或干脆称汉奸文人多年来的种种丑陋已不用再大力科普:本以被国人淡化近三十年的“诺奖情怀”又被他们炒热 , 外面的月亮圆又圆也是这些狗蛋所为 , 土鳖们的“精神外国人”之梦——也是这些家伙带的路 。
小圈子与“诺奖情怀”
在“村里的代表”出头 , 并获得“荣光”后 , 曾参加了几个很有头脸作家的饭局 。 席间 , 一个作家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其远亲在北欧做厨师 , 并善于中医保养 , 与那什么关系很铁云云 , 神秘兮兮的说“谁想获奖可找他帮忙……”几个热衷于小圈子八卦、秘闻的家伙把脖子伸得好长好长……
准确一点来说 , 某些中国文化人的“小众”基本源自小农、小市民的近亲相食、相欺与相奸 , 后以小市侩的讨巧、功利、薄情、寡义等厚颜无耻为表现形式 。 “小农、小市侩的猥琐、短视 , 注定了他们行为方式的令人生厌 , 故他们的‘小众情怀’不具普适性……” 。
反过来说 , 如果不祛除小圈子、小众的腥臊脏臭自然不会行之久远 。 “翻开百年中国史 , 洋鬼子不仅强加给我们战争 , 还带来了鸦片 , 以及形形色色的精神麻醉剂……”殖民地政治、文化是成体系的产生、存在与完善、加强的 , 文化服务于殖民!他们的“小众推广”同样服务于此 。
当西方人一直努力将他们的“小众”普适世界时 , 那些还在小农、小市民等小圈子里沉迷的文化人根本理解不了 , 更看不透 , 自然不知怎么面对 , 进而科普、启蒙大众了 。 当然 , 一些所谓的文化人只是惯于在小圈子自嗨 , 并自欺欺人罢了 。 至于 , 我们何时能摆脱“诺奖情怀”?站在政治学与社会学的高度 , 特别是群体启蒙的强力推进 , 应该快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