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谭元寿:一生知遇遍梨园至今传唱谭家腔

梨园|谭元寿:一生知遇遍梨园至今传唱谭家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9年5月谭元寿参加本报《谈艺说戏话北京》活动 摄影/本报采访人员 王晓溪
梨园|谭元寿:一生知遇遍梨园至今传唱谭家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谭元寿主演《沙家浜》
梨园|谭元寿:一生知遇遍梨园至今传唱谭家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谭元寿主演《定军山》剧照
七代传承的京剧谭门不仅是梨园传奇 , 也是家风立身的当代典范 , 当今谭派掌门谭元寿更是京剧界辈分最高的艺术家之一 。10月9日12时许 , 这位曾经在《沙家浜》中因郭建光一角红遍大江南北的谭门第五代传人在京离世 , 生命定格在92岁 , 梨园传奇的故事也将由后辈续写……
“我不是国宝 , 京剧才是国宝”
都说一部谭家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京剧史 。说其是梨园行的第一家族 , 一点不为过 。谭门七代见证着、经历着京剧的形成与辉煌 , 传承至今的不仅仅是一出出剧目 , 一个个演唱或表演的至高境界 , 更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维度的人文遗产 。
自高祖谭鑫培从湖北江夏走出 , 创立了第一个京剧流派至今 , 谭家一门绵延百年 。92岁的谭元寿作为国家级“非遗”传人也一直被奉为“国宝” , 但他自己却说“我不是国宝 , 京剧才是国宝” , 尽显家风之纯良 。如今 , 虽然谭元寿离世 , 但谭门七代除了艺术的臻美、上天的眷顾 , 以及自身的坚守外 , “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的家风也将继续伴随谭氏一门走向京剧中兴 。
【梨园|谭元寿:一生知遇遍梨园至今传唱谭家腔】高祖谭鑫培不仅为京剧老生行当整理和改编了近百出剧目流传至今 , 更创造了京剧的第一个流派 , 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 , 完整继承了谭鑫培、余叔岩先生的艺术体系 , 成为正宗老生的标杆 , 其“要学会吃亏、让人 , 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 , 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 成为谭家的立身之本 。
第一个崇拜的是杨小楼
肖长华为其起名谭元寿
幼年时 , 谭元寿经常观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 , 高大英武的身影 , 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 , 杨小楼成了谭元寿一生中的第一个崇拜者 , 而他对谭元寿的那句期许“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日后也真的成真了 。童年时 , 谭元寿就随父亲常去余叔岩家学戏 , 余叔岩向他父亲传授的余派唱腔和动作要领 , 使得幼年的谭元寿梦里、记忆里都是余派唱腔 , 甚至影响了他的艺术人生 。
10岁进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 , 前辈大师肖长华给他起名谭元寿 。在富连成科班的七年里 , 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 , 打下深厚的艺术功底 。1952年他在上海为抗美援朝募捐义演 , 连演了15场《野猪林》 , 这期间周信芳大师专程来看戏 , 提点他如何运用眼神和身段 , 并鼓励他向老祖宗学习 , 文武兼备 。受宠若惊的谭元寿感念了一辈子 。叶盛兰的知遇之恩更让谭元寿刚从富连成科班毕业 , 就到他的育华社担任了二牌老生 。荀慧生也特邀谭元寿参加他的剧团 , 为其配演二牌老生 。这些 , 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至高的荣誉 。
谭元寿从不讳言自己的偶像是李少春先生 , 李少春先生演《野猪林》、演《打金砖》 , 甚至演猴戏 , 他都跟着学演 。那个时候 , 没有服装 , 李少春就借给他 , 并教导他唱文戏要讲究劲头儿 , 武戏也同样要讲究劲头儿 。
连演40场《沙家浜》
登上个人艺术高峰
幼年时随父亲谭富英去上海黄金戏院演出 , 是谭元寿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登台见观众 。当时程砚秋和谭富英带着他唱了一出《汾河湾》里的娃娃生 , 那一年 , 谭元寿才五岁 。虽因年纪小未能实现尚小云说的“等你长大了我带着你唱戏”的愿望 , 但后来谭元寿与尚长荣合作了30多年 。至于谭梅两家的交往 , 可谓一段梨园佳话 , 梅兰芳大师在谭元寿20岁时就曾亲自打电话请他从上海赶回北京 , 陪梅葆玖在北京唱了一场戏 , 还在家中给谭元寿和梅葆玖说了《打渔杀家》和《大登殿》两出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