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我终于知道,巩俐为什么叫“巩皇”了( 五 )

为了真实 , 每一次水桶里都装着满满当当的水 , 一个肩膀磨破了就换另一个肩膀 , 反反复复 。

后来 , 这部电影拿下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 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 。

此后巩俐和张艺谋的合作 , 一部接着一部 。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每一部都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此时的巩俐已经名声大噪 。

1992年 , 秋菊为了向踢伤丈夫的村长讨说法 , 不屈不挠逐级上告的故事出现在大荧幕上 。


「巩俐」我终于知道,巩俐为什么叫“巩皇”了

墨绿色头巾 , 大红色棉袄 , 臃肿的身材加上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 。

电影开始很久以后 , 人们还没认出这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妇女就是巩俐 。

她观察到陕西因为风土的原因 , 人们的头发普遍都比较毛躁 , 于是她用肥皂洗头 , 她反复琢磨吸面条的细节 , 最大程度的还原一切 。

为了电影 , 她可以自毁形象 。

各大奖项接踵而来 , 他们一起迎来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 。

与其说是巩俐遇见了张艺谋才一路顺风顺水 , 不如说他们是在相互成就 。

0 3

一路走来 , 不论跟谁合作 , 巩俐都不是个“聪明”的演员 。

在演戏这件事情上 , 有她“笨拙”和近乎执拗的坚持 。

《艺伎回忆录》中有一个四秒左右抛扇子的镜头:两个扇子一块扔 , 再交叉接住 , 过程中眼睛不能盯着扇子看 。

导演说她不必真的学会 , 巩俐说 , 我试试吧 。

这一试 , 就是两个多月 。 这两个多月里 , 她每天扔扇子2000多下 , 才有了后来这个行云流水的完美镜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