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走近天路守护者( 三 )


老隧道长5000多米 , 官兵们每天翻过关角山 , 往返10余公里 , 从一端走到另一端巡逻 。稀薄的氧气拖拽着脚步 , 在厚重的积雪上 , 每落下一个足印 , 就伴随着一次深呼吸 。踩过一块块湿滑的石头 , 代鹏和战友们到达隧道另一端 , 认真巡查过后 , 又向着来时的方向行进 。日复一日 , 他们走过这条路 , 也护卫着这条路 。
除了武警中队官兵 , 还有一群老兵和关角隧道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2017年 , 中士王国盛回到青海老家探亲 , 偶遇当年修建老关角隧道的铁道兵郭仲安 。
当王国盛提到自己在关角山当兵 , 老人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 。王国盛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话 。紧接着 , 老人声音颤抖起来:“那个隧道 , 就是我们修的!没命名之前 , 我们都叫它‘二郎洞’ 。”
老关角隧道是老一辈铁道兵用血汗建成的 。老人告诉王国盛 , 以前没有机械 , 全靠人工 。他们用锤子加铁钎一点点凿山 , 每人每天砸一筐石头 。施工过程中 , 随时会有山体塌方的危险 。
“有天中午 , 我的班长进到洞里 , 来换我去吃饭 。我刚走出洞口没几步 , 身后就传来了一声巨响……”年过花甲的老兵紧紧握着王国盛的手 , 一遍遍嘱托:“请你们一定要把它守好 , 那里有我的战友……”
后来 , 王国盛休完假回到中队 , 递交了选晋士官的申请 。“我们守隧道 , 总比他们修隧道容易一些 。如果守不好 , 有愧于那些老铁道兵 。”他说 。
直到现在 , 仍时常有老铁道兵回到关角隧道 。2012年 , 上士左智站哨时 , 有位老兵赠给他一枚铜质铁道兵纪念章 , 他一直珍藏着 。
对这群武警官兵而言 , 他们守护的 , 不仅是这条铁路承载的美好未来 , 也是前人奋力拼搏的成果 。新老关角的精神 , 在他们身上传承 , 熠熠闪光 。
武警|走近天路守护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汽笛响起 , 列车飞驰 , 守护着天路 , 也是在守护着幸福
九月 , 是分别的时节 。高原的铁路带着少年的青涩来到军营 , 又在离开时载起老兵悠长的怀念 。一辆辆列车奔向远方 , 最终抵达人生的不同站点 。
退伍老兵离队后 , 通常会坐上火车去西宁 。看到快经过关角隧道 , 老兵就发一条短信给战友们告别 。于是 , 中队官兵提前来到铁道旁 , 站成一排 , 目送载着战友的列车离去 。
车内 , 老兵远远望着日夜坚守的营区 。列车渐渐靠近 , 他们只来得及最后看一眼列队的战友们 , 就被拉入深邃的洞口 。
曾经 , 他穿过这段漫长的隧道来到中队;此刻 , 他又用同样20多分钟的黑暗穿行 , 向自己的军旅生涯告别 。
当重见光亮的那刻 , 关角山的故事已经刻进老兵的生命 , 成了一辈子难以忘怀的记忆 。
关角山带给所有人成长 。年轻的官兵从这里出发 , 抵达更好的未来 。
廖重权出生在四川达州 , 从小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 。他报名参军 , 就是想做些有意义的事 。尽管守隧道的日子和想象中的军旅生活不一样 , 但他说 , “只要是值得做的事 , 我就要做好 。”
除了认真站好每一班哨 , 刻苦训练 , 廖重权还拿起了书本 。“这里可以静下心来学点东西 。”他从未感觉到关角山有多么寂寞 。
再过不久 , 已经提干的廖重权就要前往乌鲁木齐读军校 。他会坐着眼前的火车去上学 , 毕业后也会经由同一条铁路回到这里 。关于未来 , 他说:“无论在什么岗位 , 只要能释放出自己的能量 , 那就值得 。”
铁路联系着个人命运 , 也关乎国家发展 。多年坚守在关角隧道两端 , 通过飞驰的列车 , 官兵们也感受着时代的变化 。
“这两年 , 铁路快递专列明显变多了 。”廖重权说 。
国家互联网高速发展 , 交通物流日益繁忙 , 提速后的列车满载货物 , 沿着昆仑山一路抵达高原藏区 。数据表明 , 青藏铁路通车以来 , 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速逐年提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