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港股圈|兼具α与β的氢能源产业链投资逻辑
磷酸铁锂、三元电池经过十年的发展 , 已成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 下游整车也已逐渐从政府补贴过渡到市场终端为主导 , 从商业发展及股票涨幅角度看 ,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渐成气候 。
就在以磷酸铁锂、三元电池作为搭配的新能源产业迈入成长阶段之际 , 2019-2020年 , 沉寂多年的氢能源产业链(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始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 , 迎来了曙光 。
一.氢能源产业链迟迟未爆发的前因后果
氢能源燃料电池的系统(密度、功率)及过大的储氢罐决定了其短期内最适用于商用车领域如大巴、物流车、重卡 。
氢能源产业链迟迟未爆发的原因有二 。
一是锂电池特点适用于乘用车 , 乘用车市场空间大 , 政策补贴关注的重点乘用车、锂电池 , 推动锂电池技术突破 , 成本下降快;
二、全球车企对于商用车氢燃料布局晚 , 技术迟迟未突破 。 制氢、储运氢、氢站、燃料电池系统等中上游的生产成本高 。
如2013年 , 我国第一辆氢燃料电池机车研究成功;建设氢站(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加注压力位35MPa , 不含土地费)成本为1200万元 , 是传统油站的成本的3倍 , 其中设备成本占70% 。
目前制氢三种技术路线:一是煤炭、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制作氢 , 二是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为代表的工业副产气制氢;三是电解水制氢 , 年制取氢气规模占比约3% 。
相比之下煤制氢技术路线成熟 , 可大规模稳定制备 , 是当前成本最低的制氢方式 , 制取氢气成本约8.85元/公斤 , 而工业副产综合制氢气成本约10-16元/公斤 , 电解水制造取决于电价 。
除了成本因素 ,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 制氢产能不成问题 。 目前现有工业制氢产能2500万吨/年 , 电解水制氢约200万吨 。
以上三种制氢模式的先天条件决定了区域制氢方式的不同 , 如电解水制氢方式适用于四川、广东等水电资源丰富的地方 , 化石能源制氢则适用于河北 。
那么对掌控上游煤资源的公司将是一个即将到来的风口 , 如过去包括现在都以“煤”业务为主要盈利的美锦能源开始以参股的方式布局制氢——整车这整个氢能源全产业链 。
储运氢这块没啥肉可谈 。
接下来到加氢基础设施这块 , 加氢站储存状态不同可分为气氢加氢站急液氢加氢站 , 来源不同可分为外供氢加氢站和站内制氢加氢站 。
从商业角度看 , 加氢站既可看作中石油“加油站”模式 , 也可看作充电桩模式 , 这或许隐含着过去国内炒“充电桩”概念的逻辑 。
截止至2020年1月 , 中国建成加氢站合计61座 , 全国在建和已建的加氢站有120多座 , 超过2020年全年100座加氢站数量的难度不大 , 并规划至2030年中国加氢站数量分布达到1000座 。
从各地的补贴政策看 , 虽然如今建设加氢站能购获得不低的国家补贴 , 国家也鼓励民企出资建造加氢站 , 但超1000万元的高昂建设成本是一道大门槛 , 具备持续建设实力的企业只有中石油、中石化这类巨无霸国企 , 从过往历史看 , 民企建造更多是一种陪跑 , 例如过去因发展初期而存在的民营加油站逐渐被“两桶油”收购 。
加氢站补贴政策(部分城市)
本文插图
来源:TrendBank
所以假若氢燃料电池汽车真正得到推广 , 前期建设加氢站的上市公司不排除存在短炒的机会 , 但越往后更多的是一地鸡毛 , 过去A股充电桩公司的股价走势已经充分阐明这一点 。
二.中游产业链隐藏的机会
中游产业链主要是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 电池系统核心由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和车载氢系统组成 。
其中电池发动机相当于燃油车发动机 , 其包括电堆、空压机等 , 主要功能是为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动力来源 。
车载氢系统则是由高压储氢瓶和氢气调节系统等组成 , 主要功能是存储氢气 , 并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供应适当压力、足够流量的氢气(略过) 。
推荐阅读
- 丫丫港股圈|眼科赛道就可以为所欲为?
- 智通财经网|港股开盘前瞻:A股开市北水回归 恒指将继续发力上攻
- 郭施亮|国庆期间全球股市普遍上涨,港股节后涨逾3%,A股调整结束了吗?
- 市值观察|石药集团:港股医药一哥能否回A成下一个“恒瑞”?
- 格隆汇|港股异动丨呷哺呷哺(0520.HK)涨6.6%领涨餐饮股 海底捞再创历史新高
- 丫丫港股圈|如何看來港二次上市的再鼎医药(9688.HK)?
- 格隆汇|港股异动 | 嘉里物流(0636.HK)急涨超6%创新高 近3月累计升幅高达46%
- 格隆汇|港股异动 | 昊海生物科技(6826.HK)跌逾3% 遭UBS Group AG减持4.04万股
- 格隆汇|港股走低 大型科技股普跌 新能源股逆势大涨
- 港股挖掘机|Pick你的财富管理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