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7岁一年级孩子,一暑假做了376张试卷,后果:一问“三不知”( 二 )


于是 , 面对教导主任叶老师的提问 , 他的回答令人心疼:

你害不害怕写作业?不知道!
那你喜欢写作业吗?不知道!
你写作业快不快?不知道!
这样的“一问三不知” , 是真的不知道 , 还是不敢知道 , 不敢思考呢?
与自信满满的妈妈相比 , 徐敬凯是犹豫和惊恐的 , 强势的妈妈之后 , 分明是一个柔弱的孩子啊!
在自我介绍时 , 与踊跃发言的其他小朋友相比 , 凯凯只说 , 自己没名字 。
才艺表演 , 不管怎么鼓励他都不愿意去参与 , 他说“我怕自己跳的不好!”
数学试卷上的答案明明正确 , 却擦了重写 , 原因是写得不好看 。
这个孩子 , 分明在妈妈的教育之下 , 对自己也执行着无比苛刻的标准 , 因为只有如此 , 才能达到妈妈的要求 。
不敢交流不表演 , 凡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 都让凯凯产生负罪感 , 因为妈妈的要求是 , 一切都要和学习有关 。
交朋友 , 表演才艺 , 都不讨妈妈的欢心 , 所以是不能做的 。
但是 , 哪有孩子不喜欢玩 , 不喜欢游戏?当听到别的孩子打闹的声音传来时 , 这个孩子 , 用双手紧紧的捂住了耳朵 。
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1、安全感缺失(孩子对自己的高要求源于妈妈的高标准);
安全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 他会因为安全感的不足 , 带来一系列的反应:
他会变得自卑、敏感 ,
他会小心翼翼的观察别人的反应 ,
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 ,
对待未来的家庭 , 往往也会带有原生家庭的阴影 , 难以走出来 。
2、讨好型人格(孩子跟妈妈说他的梦想是做完书店里卖的卷子);
很明显 , 这样的话不可能是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 如果真的是梦想 , 在讨好妈妈之外 , 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真正的自我呢?
正如妈妈不断的告诉凯凯一样 , “你乖 , 我就会喜欢你” 。 凯凯只能不断的以自己的乖巧懂事 , 来获取妈妈的喜欢 。
3、厌学与自暴自弃 , 放弃毫无希望的努力
按妈妈所说 , 只要学习班里前十即可 , 但实际上 , 一年级的孩子们 , 学习的差距并没拉开 , 一次考试下来 , 拿到100分的就有多少?这种班里前十 , 恐怕相当于每次考试都必须100分才行 。
这才一年级 , 二年级呢?三年级呢?学习的开始 , 就用如此超量的作业和严苛的要求来打造孩子 , 孩子在重压之下 , 要么成才 , 要么厌学 。 就算成才 , 也极可能是成绩上的学霸 , 生活中的学渣 , 这 , 真的是我们想要培养的吗?
沉甸甸的一些研究早在半个多世纪前 , 美国《儿童发展》杂志在1948年刊发了一篇报道 , 报道发现 , 常受家长控制的学龄前孩子“沉默、乖顺、无抵抗意识” , 他们不愿意和同龄人互动 , 对事物缺乏好奇心 。
妈妈的强势 , 并非一定都有问题 , 但这需要妈妈有正确的认知 , 比如 , 受到席卷无数人的焦虑所影响 ,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有意无意的唯成绩与分数为唯一 。
我们最怕的就是 , 明明出发时向着阳光 , 却因为自己的认知 , 将孩子带向了黑暗 , 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
正如武志红所说“听话 , 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 这样的骗局 , 让无数的人承担痛苦 , 并以“为你好”的名义而代代相传下去 。
著名的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 , 曾在一次直播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童年 。
他对自己的童年用的词是:一片灰暗 。
他回忆到了自己童年 , 最大的噩梦就是背乘法口决表 , 父亲用尽各种手段 , 毒打、恶骂 , 直至对儿子失望到沮丧 。
他写道:
“小时家里养了一条狗 , 每当我从外面回家 , 狗儿总摇着尾巴又蹦又跳 , 我有时觉得自己要是狗子就好了 , 用不着读书写字 , 用不着背乘法口诀表 。 当时要是在练字与吃屎之间选择 , 我肯定立马选择吃屎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