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张一鸣的产品观:像算法一样迭代自我


中国企业家|张一鸣的产品观:像算法一样迭代自我
本文插图

中国企业家|张一鸣的产品观:像算法一样迭代自我
本文插图
在张一鸣的世界里 , 一切都可以用产品思维来思考 。 在这样的思维机制下 , 他成功打造了包括****、抖音、TikTok在内的多款爆品 。 他像打磨一款产品一样管理公司 , 甚至像技术算法一样在迭代自我和更新认知 。
文|《中国企业家》采访人员 赵东山编辑|李薇头图摄影|邓攀
TikTok事件把37岁的张一鸣置于全球舆论中心 。
站在这位年轻的CEO对面的 , 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站在他身后的是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中国公司——字节跳动 。
张一鸣的压力可想而知 , 但能招致这样注意力 , 也正证明了他卓越的产品输出能力 。
仅仅8年时间 , 字节跳动就从北京北四环知春路的民居走向了全球 , 估值超过750亿美元 。 根据字节跳动官方数据 , 截至2019年底 , 字节跳动旗下产品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15亿 , 业务覆盖150个国家和地区、75个语种 。 与此同时 , 字节跳动的办公室遍布全球30个国家、180多个城市 , 员工超过6万人 。
创始人的认知决定着公司发展天花板的高度 。 字节跳动异乎寻常的快速发展 , 让人惊诧其创始人张一鸣的思考决策能力 。
不同于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 , 张一鸣身上有新生代企业家的技术理性和国际视野 。
张一鸣理性克制 , 精进好学 。 他对一切精确计算 , 包括情绪 , 他甚至很少发火 。 在他的人生算法里 , 最佳的状态就是 , “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 , 不太激动 , 也不太郁闷” 。 他和机器的唯一区别 , 似乎就是“每天需要保证至少7小时的充足睡眠” 。
张一鸣曾说过一句话:“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构建一家公司如同一款产品) , 这句话这也表明了他的理念:把一家公司当成是一款产品 , 想办法把公司这个产品运营得更好 。
在张一鸣的世界里 , 一切都可以用产品思维来思考 。 在这样的思维机制下 , 他成功地打造了多款爆品:****、抖音、TikTok;他像打磨一款产品一样管理公司 , 由此诞生了字节跳动;他甚至像技术算法一样在迭代自我和更新认知 。
如何打造一款产品?
张一鸣亲自操刀的第一款产品是**** 。
****与其他新闻客户端最大的区别是 , 其自身没有采编团队 , 通过抓取网络信息 , 根据用户阅读喜好 , 通过智能推荐机制为用户呈现信息 , 达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
虽然****是一个新闻客户端的形态 , 但张一鸣并不把它仅仅作为一个新闻客户端 , 而是一个信息平台 , 这个信息平台的内核就是个性化推荐引擎 。
在当时 ,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 , 做推荐引擎技术的难度并不小 。 ****初创团队也都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基因 , 担心会做不好 。 但张一鸣的态度是 , “推荐引擎我们不会 , 但是我们可以学啊” 。
随后 , 张一鸣就找到了《推荐系统实践》这本书的作者 , 请求对方发一份电子版给他看看 。 当时书还没有出版 , 对方拒绝了张一鸣的请求 。 张一鸣就靠着网络上搜集到的学习资料 , 完成了****的第一版推荐引擎 。
在张一鸣看来 , “如果不自己做推荐引擎 , 产品只是做些微创新 , 也许能拿到一些移动互联网的红利 , 但不可能取得根本的突破 , 不能真正创造价值 。 在任何时候 , 我们都要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
在过去8年的创业历程中 , 他一直在用纯技术和算法解决人们的信息获取问题 , 并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 让用户自己的喜好与机器发生作用 。 虽然算法推荐造成的信息茧房让他备受争议 , 但这的确引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机制的重大变革 。
一切技术上的成功经验都让张一鸣着迷 , 他还试图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 , 比如AB测试 。 在同一个领域 , 字节跳动内部经常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同类产品内部赛马 , 这些频繁的测试和技术化的经验输出 , 也让字节跳动在现有流量池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业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