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商报|商报二十年征文|商报,你的美好留在我心底……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商报二十年征文|商报 , 你的美好留在我心底……
张鹏程
2000-2020 , 石油商报走过了20年 。 我作为一名新兵 , 2018年1月3日-2020年1月3日 , 我在石油商报工作了整整两年 。 两年时间虽然不长 , 但这份情怀却深深铬印在我心底……
回想这两年时光 , 我从一个在石油商报公众号上写了几篇文章就自鸣得意的轻狂青年 , 成长为可以在《中国能源报》、《中国石油报》、《中国石化报》上刊发文章的“小专家”“小老师”;从偏居油田生产一线、围着十几口半死不活的井打转的技术员到足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油气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报社采访人员;从只靠读书窥探世界到用采访了解石油人的辛酸喜悦;从不知自己将以何安身立命到找到愿意从事一生的事业方向 , 商报为我提供了太多机会 , 我从商报得到了太多 。
【石油商报|商报二十年征文|商报,你的美好留在我心底……】一入职领导们就给了我很多采访机会和写作鼓励 。 第一次参会就是中国储气库建库技术专家评审会 , 中国石油十几家单位的总结成果和数位院士点评将中国储气库的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 , 真所谓“听君一席话 , 胜读十年书” , 这也是我在当采访人员的两年中数次有过的深切体会 , 向大家学习、与专家交流 , 那是浓缩的知识经验和人生智慧 。
那次写了两个整版报道 , 也从此对储气库有了深深的情节 , 之后还半公半私地到了同学老牟所在的华北苏桥储气库采访了两天 , 写出了自己颇为满意的《世界最深储气库是这样炼成的》 。
本文插图
作者在苏桥储气库采访 。
我有机会参加“东北石油行”报道 , 既到了神州最北端的加油站、中俄原油管线的入境首站、查干湖旁亚洲最大的丛式井场、大连LNG接收站 , 见识了钢铁1205钻井队的风采 , 到石油精神的发源地——大庆回望历史 , 也结识了同行的望年之交——真实、睿智又博学的孙越老师 。
梁总编对我第一篇社论的修改 , 皆是建议的口吻 , 既有对大方向的指导 , 又有对细节的更正 , 让人如沐春风 。 王祖纲副社长对我《中美贸易摩擦令能源行业承压》的多次指导 , 确实打磨出了一篇佳作 。 王琳琳老师带我去很多在京单位采访 , 尽管她经常操心着宝贝姑娘 , 又承担了繁杂的外联工作 , 但对工作的责任心没有过丝毫松懈 , 从未让人失望 , 总有一种令人轻松愉悦的魅力 。 我仿佛一块久旱的土地 , 在一场甘霖中肆意地吸取经验、提升素养 。
本文插图
作者(左)采访外国留学生 。
在个人见识的提升之外 ,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石油人的性格 , 也是让我对石油事业爱得深沉的原因 。 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里 , 百万石油人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时代画像 。
从字面上讲 , 他们是最接地气的一群人 , 因为他们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把地下深埋的天然气接到地面 , 再送到千家万户 。 当然接地气指的是在生活中 , 他们也是简单而朴素的性情中人 。 由于长期出差 , 在荒郊野外工作 , 风吹日晒、黑白颠倒、精疲力尽和居无定所也是家常便饭 , 他们的圈子相对闭塞 , 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都是那一群同事 , 年复一年也是重复性的工作 , 有学历的还能找出路或许几年后离开野外的生活 , 其他则只是为了卖力气谋生计 , 能互相理解的也多是同行 , 无论哪里的石油人 , 坐在一起总能有的聊 。
搞石油的人家里没矿 , 干的是给国家“挖矿”的活 , 高薪高福利也是十几年前外界潜意识里的旧观念 。 采访中提到薪酬时他们默然一笑 , 想了想说“因为收入问题 , 这些年在家里的地位都要保不住了” , “有一次大家一起说起来 , 谁的收入比十年前高了 , 没有一个人应声”;硕士毕业到了华北等老油田 , 干了几个月休次假发现挣到的工资都不够出去玩一趟的 , 工作几年在廊坊或是任丘这样的小城市买房都不敢想 。
推荐阅读
- 北京商报|金海湖畔宝藏行,必须“实名羡慕”!
- 石油商报|商报二十年征文|在自由的天空下翻飞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全体石大人
- 中国商报|点亮“夜洛阳” 激活“夜经济”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一头猪要如何拯救人类?异种移植从科学研究正走向临床治疗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摇滚吉他大师患癌去世 吉他手的这个习惯导致他重金属中毒?
- 诗词歌赋|吴兆骞流放宁古塔后,顾贞观历时二十年和纳兰容若,多方奔走救友
- 中国石化周口石油分公司|【周石专刊】项城分公司:为节日保供“加油”
- 趣头条|二十年的保时捷911/ 996.1 Carrera 4
- 石油商报|商报二十年征文|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