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时尚内参|令人深思!拥有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大国,为何大而不强?( 二 )
可以看到 , 服装供应链里的整个链条很长 , 节点很多 , 涉及到的每道工序几乎都有不同的工厂负责 , 非常专业细分 , 供应链的合作方式也很灵活多样 , 但最后都是多供方配合完成的一个结果 。
02 “这个行业本身就不是按需生产的”在我问到传统服装生产存在什么问题时 , 王晋华这样回答道 。 在他看来 , 传统服装行业里最大的两个问题是库存和面料 。
品牌方组织生产的时候是按照年计划向后端供应链下单 , 比如一单下十万件 , 工厂和面料厂随后再根据十万件的订单量去组织原材料和生产流水线 。 这批衣服生产出来后 , 因为品牌方的预测存在偏差 , 有可能卖得很好 , 也有可能卖不掉 。
如果卖不掉的话就会产生库存 。 为了COVER库存 , 品牌方通常会采用高毛利率的做法 , 加价到成本的十倍 , 这样最后就算甩卖也不会亏;如果卖得好的话 , 整个服装生产供应链很庞大 , 想要再去追单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因为原材料也分批次 , 追单时可能所有的面料辅料都没有了 。 而对工厂和面料厂来说 , 他们因为品牌方的关系也需要承担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
“大型的面料供应商会被品牌商压期货 。 事实上他们为了满足大商户的需求也会自己选择压面料(按缸算) 。 这些面料如果市场走向不好、卖不掉 , 同样会产生库存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兴起的诸如Zara等快时尚品牌 , 因为追求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 他们要求面料商要有快速补货的能力 , 所以常常会把风险转移到这些面料供应商身上去 。 ”王晋华分析道 。
本文插图
尽管如此 , 面料商大都还是很乐意和这些“得罪不起”的大品牌合作 , 因为这些大品牌通常付款规矩 , 走货量大 。 对于压货问题 , 面料供应商自己会采取一些策略来缓解 , 比如自己开档口 , 或者把积压库存放到平台卖给散货 。
另一位广东家族企业做传统服装OEM的老板则告诉我 , 全包的工厂因为接的都是大品牌方 , 通常会比较强势 , 工厂的压力和风险就更大 。 比如 , 工厂全包后要负责打板、购布、裁剪、生产、QC(国内和国外)、批量这一连串的过程 。 在这些流程中 , 工厂购布自己要把现金流压在布料厂那边 , QC不合格的风险也要自己承担 , 还要支付工人的人工费等等 。 而刁钻的品牌方常常会抽检挑刺 , 如果最后不要这批服装了 , 工厂往往只能拿回20%的费用 , 此前承担的风险就全部转换成损失压在自己身上了 。
因为生产流程复杂、工序繁多 , 加上工厂、面料厂、原材料厂每层环节叠加上的不确定性 , 各个工厂间的沟通、协调、物流和运输 , 综合起来就织成了一个庞大臃肿的供应系统 。 这个供应系统运转效率注定不会太高 , 但更大的问题是——这个供应体系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 。
刘超在做优T的过程中 , 整个过程跑下来最大的一个感受是 , 行业最大问题在于找不到质量稳定的备现货的供应商 。 “所有的厂商没有人愿意备现货 。 而且要做到稳定真的太难了 。 我们在国内找了一遍 , 有的供应商可以一次给你不错的体验 , 但是它无法保证长期都稳定的提供这种质量的供给 。 因为这块成本还是很高的 , 供应商每次都是几十万件去备货 。 最后我们找到了两家满意的都在海外 , 一家美国 , 一家日本 。 ”
本文插图
除了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 外在的市场环境和一些其他不断增加的“新变量”也加深了传统服装行业的隐疾 。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来自服装外贸 。 TPP对中国服装行业影响很大 , 国内服装业将面临贸易转移效应压力 , 一体化分工地位弱化 。 除了外贸 , 制造业成本增高是另一个变量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