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甘肃:污染防治效果明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本文插图
“兰州蓝”成为“常态蓝”
本文插图
【十三五规划|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甘肃:污染防治效果明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兰州蓝”成为“常态蓝”
新甘肃甘肃日报采访人员文 洁
秋日的兰州 , 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 黄河水穿城而过 , 向东奔流……不论黄河岸边散步的市民 , 还是中山铁桥上的外地游客 , 都被这蓝天白云吸引 , “兰州蓝”饱和度逐年增加 。
截至9月25日 , 兰州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30天比去年同期增加7天 , 达标率为85.5% , 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 。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 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之年 。 近年来 , 甘肃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通过依法、科学、精准、全民治理 , 污染防治效果明显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甘肃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重点领域 , 全面开展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 改造火电机组43台共1516.5万千瓦 。 完成781家“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 , 淘汰县级及以下城市建成区10蒸吨燃煤设施909台1230蒸吨 。 建成运行煤炭集中配送一级市场105个、二级配送网点2377个 , 实现了煤炭集中配送体系全覆盖 。 完成清洁能源改造约85万户 , 完成915家加油站、18座储油库和384辆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任务 。 建成113个省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和14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微测网 , 实现了市、(县、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 。 14个市州建成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体系 , 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联网 。
兰州市建成了大气组分超级监测站 , 通过组分重构等技术手段分析大气污染物来源 , 逐步实现了从“人防”向“技防”的转变 , 为甘肃省探索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 , 实施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开启崭新篇章 。 通过靶向定位、精准治污、科学管控等措施 , “兰州蓝”已成为“常态蓝” , 老百姓明显感觉蓝天白云更多了 。
傍晚时分 , 天水市民赵立慧来在麦积区翠湖公园散步 , 夕阳下河面波光粼粼 , 鸟儿在水中嬉戏……昔日荒芜的河滩 , 如今变成了秀美的公园 。
在白银 , 昔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东大沟变成一条“生态河” , 河道清澈 , 树木成荫 , 生态环境优美 。
这些变化得益于绿色发展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 污染防治攻坚举措进一步落实 。
近年来 , 甘肃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 已完成45个地级和111个县级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 , 18条黑臭水体中17条完成整治并通过国家验收 , 142个国家重点镇中112个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 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率为98.5% , 码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完成率达75%以上 。
“十三五”以来 , 甘肃省水污染防治工作连续4年通过国家考核并取得优秀、良好等次 , 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较“十二五”末实现较大改善 , 国家和甘肃省监测的黄河流域14条河流34个断面的水质优良比例由94.1%提高至97.1% ,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 2019年 , 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3个百分点 , 已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近年来 , 甘肃紧盯生态保护与修复 , 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立足甘肃生态的区域流域性特点 , 全省各级生态环保部门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 着力打造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四屏一廊” , 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治理率达到51% , 湿地面积稳定在169.39万公顷左右 ,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9万平方公里 , 草原植被盖度超过52% 。 黑河流域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5年不干涸 , 石羊河下游民勤青土湖水面扩大至26.7平方公里 , 干涸消失近300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水域重现 。
推荐阅读
- 鹭岛风情|四川将再添一座新大学, 首期规划占地约600亩, 预计2021年开工
- 十三五|平安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 十三五|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 师范大学问什么不能安于师范定位?
- 十三五|【“十三五”成就巡礼】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 成都港总体规划获批!
- 十三五|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 营商|【“十三五”,这5年】优化营商环境 释放发展潜能
- 十三五|【图说“十三五”】教育事业多项指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十三五|“十三五”,总书记关心的这些事:这五年,就业门路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