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星网文化传媒中心|名山圣水出美酒( 二 )


蔡挺酒后赋词——蔡挺是北宋年间平凉太守 , 他在平凉任职为官的时候 , 一次酒后凭着醉意赋词一首 , 就是著名的《喜迁莺》 , 其中的“太平也 , 且欢娱 , 莫惜金樽频倒 。 ”就是写照 , 这首词在文学界与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齐名 。 蔡挺写了这首词以后 , 很快就传到北宋宫中 , 宋神宗听了之后 , 感念蔡挺年老守边之苦 , 将其调回京城任枢密院副使 。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的一个精彩片段 , 在渭州(今甘肃平凉市)
【平凉星网文化传媒中心|名山圣水出美酒】酒后三拳打死镇关西 。 据考证 , 中国小说著名《水浒全传》之第二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故事发生在渭州状元桥 , 状元桥大概就是现在的中山桥 。 中山桥是后改的 , 当时的渭州城 , 六街三市 , 商贾云集 , 州官府衙 , 卖膏药、摆地摊、烟花酒楼、弹琴卖唱 , 异常繁华 。 鲁提辖可能就是在状元桥下颇有名气的潘家酒楼喝了“老烧酒”之后 , 才率性而为拳打镇关西的 。 由此看 , 古代的渭州(平凉)、泾州(泾川) , 酒文化是极发达的 。
加之 , 平凉因地处陇山以东 , 习惯上称为陇东 , 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地区之一 , 商周时期陇东地区农业发展就有较高水平 , 酒的生产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渊源 , 也是酿酒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 经考古发掘 , 和平凉相连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 , 距今7000年左右 , 大多是粟 , 无论稷(糜子)与粟(谷子) , 都是古人酿酒的重要原料 。
从周先祖定居陇东开始 , 一直到汉唐时代 , 平凉始终是古都长安的西北重要门户、交通要塞 。 平凉因为靠近古都长安 , 造酒业就比较发达 , 衍生出了许多关于酒的人文历史掌故 , 为平凉酒文化研究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
二、崆峒酒的发展历史
文献中对崆峒酒历史有明确记载的是宋代“老烧酒” , 传至清朝末年 , 平凉颇有名气的“景家烧坊” , 其酿造的酒 , 已在整个西北地区首屈一指 。 后来 , “景家烧坊”更名为“钰庆恒” , 地点就在原柳湖春酒厂所在地徐家园一带 。
新世纪柳湖春酒业公司前身为国营柳湖春酒厂 , 始建于1951年 , 是建国后甘肃省内建厂最早的酿酒企业 , 是建国后由平凉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景家烧坊”、“柳湖烧坊”、“暖泉烧坊”三家私营酒坊合并而来 。 目前 , 公司现存的14个木海子 , 20个竹海子至今作为贮酒容器仍在使用 , 成为崆峒酒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见证 。 上世纪80年代 , 柳湖春是享誉省内的甘肃白酒“四大春”之一 。 当年的“白崆峒”可谓平凉人民餐桌、宴席、馈赠必备佳品 , “黑崆峒”被誉为陇上小茅台 , 俗称气死茅台 , 在省内外驰名遐迩 , 这些均有力证明崆峒酒是陇酒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壮大陇酒序列优质产品、推动陇酒品牌提升做出了一定贡献 。
追本溯源 , 崆峒酒的前世今生 ,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柳湖春到现如今的崆峒酒 ,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创新 ,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和赞扬 。 民间素有“喝了崆峒酒 , 能活九十九;喝了崆峒酒 , 走遍天下无敌手;喝了崆峒酒 , 神仙跟你交朋友”的说法 , 也有借问酒家何处有 , 游人遥指崆峒酒 。 今日酒业数谁胜 , 崆峒美酒榜有名的赞誉 。
平凉星网文化传媒中心|名山圣水出美酒
文章图片
三、崆峒酒的潜力优势
历经68年的积淀 , 崆峒酒具有了独特的发展优势:一是文化底蕴深厚 。 做酒就是做文化 , 这是酒行业普遍的观点 , 丝路重镇 , 千年道法加持 , 为崆峒酒绘就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 , 尤其崆峒山是道家文化思想的发源地 , 即道源圣地;二是崆峒酒扎根平凉 ,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 自古名山圣水出佳酿 , 采崆峒之灵气 , 集泾水之精华 , 聚道源之天成 , 融自然之灵韵 , 加之有别于传统五粮配方和生产工艺 , 造就了崆峒酒匠心独具的风格特征;三是“崆峒”是全国少有的以行政区划注册的品牌 , 专属性明显;四是市场基础牢固 , 陇东地区酒行业发展整体滞后 , 崆峒酒作为地产酒的排头兵 , 市场空间很大;五是背靠新世纪投资控股集团 , 规范的管理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 ,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 六是崆峒酒具有自我发展创新的能力 。 能够看到自身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高;市场拓展不力 , 辐射半径小 , 视野不开阔 , 整体发展慢的差距 , 从而扬长避短 , 奋起直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