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一小撮人的追星会影响到整个文化市场

既然“文化”与“市场”联系在一起了,为什么还会对一些本质是“逐利”行为的现象有疑惑呢?
所谓“文化市场”,如果市场太小了,文化能生存吗?网络上天天扯“文化”的人真的是为了“文化”吗?
“文化”是啥,俺说不清,问题下应该指的是大众的娱乐方式,本身也并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周总理说过“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也便是说人民喜闻乐见的都可以是娱乐,都可以算“文化”。
“追星”是啥,俺也说不清,但终究是一部份人的娱乐方式,本来是没必要拿出来单独讨论的。至于说一小撮人人的追星会影响“文化市场”,俺是不相信的,娱乐行业的老板们都在偷笑呢?
俺认为:正是现在的文化市场不健康,才影响了老百姓正常娱乐的体验;事实上“文艺行业”市场化这十几年来,娱乐圈已经不是“大众”娱乐的行业了,过度的追求“利益”,使文化市场变成了“娱乐”大众的行业。扯这个不是反对“市场化”,而是反对“过度追求利益”,这个“利益”,既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职权,还可以是人情交换……。
除去与“追星”相关的东西,“文化市场”是正常健康的吗?有十几年不看“文化市场”了,俺懒得去找资料罗列,乱七八糟的东西“比比皆是”……。
再来扯“追星”: 俺本来是不了解这些东西的,只是因为支持“杨超越”,这一年多来了解了不少;“追星”的环境确实乱,“追星”乱象确实烂,甚至一些“追星”行为已经违法违德;放在娱乐圈中看,因为是群体行为,也比较显眼一些。
那么“追星”是否罪大恶极?“追星”是否本性邪恶?
俺不认同,大多“追星”本质是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只是被“文化市场”的资本误导扭曲了而己,真正罪大恶极的正是那些“逐利”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引用:“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邓宁格的著作:《工会与歇工》
为了吸引“追星”:资本打造虚假的形象,用炒作营销的方式,包装遮掩,欺骗大众,以“制造、丢弃、威逼、利诱、排挤、打压……”等等手段干扰正常的文化市场秩序。
为了收割“追星”:资本弄出各种花哨的榜单任务,引诱迫使粉丝们去没日没夜地折腾,出钱出力之余更仿佛举世皆敌。
为了争夺“追星”:资本弄出各种营销媒体:挑拨是非,编造新闻,抹黑造谣,为打击对手不择手段,为谋利可以颠倒黑白;事实上目前网络舆论话语权,已经有一部分成为了娱乐资本的工具。
为了掌控“追星”:资本培养出一些所谓的“粉丝运营”,在利益优先的驱使下,洗脑教唆普遍年轻的“追星”们干出一些狂热的行为,成为“粉丝运营”的基本职能;以粉丝们为“矛”可以攻击对手,以粉丝们为“盾”可以逃避制裁;在这种人为制造的扭曲氛围中,有多青少年违法而不自知?有多少青少年过早地对社会充满了戾气?
……
所以:影响到整个文化市场的根源,正是文化市场的不健康氛围;几个演员不行,几个导演丢人,几个“追星”捣乱,几个艺人违法,几个偶像崩塌……,最终都只是光鲜亮丽的“娱乐年终总结”上的几粒尘沙,吹拂即去;掌门长老们仍然是:那白衣胜雪,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
当然:时至今日,“主犯、帮凶”已经几不可查,几乎所有在“娱乐圈”打滚的人,都沉浮其中;甚至放大到社会范畴内,也说不上谁更好一些或更坏一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是有道理的。但人嘛,日子总是要过,该娱乐仍要娱乐;义愤填膺地指责这个或那个,有啥高明的呢?可能义愤填膺者本身,也是不自知地自己也成为了帮凶。
多思考,多了解,再判断,只有社会大众更能平和地看待网络中的人和事,才可能“拯救到“文化市场”,至少理性分析的人多一些,不公冤曲会少一些。
【为啥一小撮人的追星会影响到整个文化市场】 附:俺一个四十多的老爷们,从俺偶像杨超越身上,找回的曾经的自己的“美好”。
杨超越从出现至今,经历了多少非议,年轻轻的一个小姑娘,仍然能这样“美好”,让人敬佩……。
为啥一小撮人的追星会影响到整个文化市场
为啥一小撮人的追星会影响到整个文化市场
为啥一小撮人的追星会影响到整个文化市场
为啥一小撮人的追星会影响到整个文化市场
■网友的回复
市场由利润在驱使,如果真的影响到了整个文化市场,那只能证明这不是一小撮,亦或是这一小撮产生的利润很大,大到有足够的影响力调控市场。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文化市场有很多盈利的模式,只能说粉丝经济来钱最快,资本运作短期内就可以有低投入高收益(收益相对于投入而言)所以很多文化市场的人愿意去造星。可是粉丝经济毕竟有限,比如最简单的电影市场,只靠粉丝拉得起来才怪。
■网友的回复
我想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受众,真正的利润来源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