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徐达、孟浩然等名人,均是“疽发背而亡”,“疽”到底是什么病?


孟浩然|徐达、孟浩然等名人,均是“疽发背而亡”,“疽”到底是什么病?
文章图片
孟浩然|徐达、孟浩然等名人,均是“疽发背而亡”,“疽”到底是什么病?
古代的人大都不长寿 ,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技术水平的不发达 。 无论是看古代小说比如《红楼梦》 , 还是古装剧比如《甄嬛传》 , 里面不乏各种贵人、小姐因得风寒或者肺痨等疾病去世 , 但这些在古代的大夫看来束手无策的疾病 , 放在现代也没那么可怕 。 今天笔者想解读的疾病来自古语“疽发背而亡” 。
“疽发背而亡”
“疽发背而亡”的意思就是得了疽病 , 民间常称“搭背” , 不治身亡 , “疽搭背”可视作这种病的名字 。 那“疽”是一种怎样的病症呢?到底有多么难医治?
“疽”在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 指气血为毒邪所阻滞 , 而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 , 这些脓疮深而重 。 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这种病症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 但是在古代就不同了 , 他们没有科学技术去研制抗生素类的药 , 所以患疽是很难医治的 。
现中医讲疽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 , 史料是在宋朝之后才有“有头疽”的记载 。
有头疽生长于肌肤间 , 以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脓头 , 红肿热痛 , 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 , 脓头亦相继增多 , 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
无头疽是多种发生在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统称 , 它们漫肿色白 , 疼痛彻骨 , 难消、难溃、难敛 , 并能形成瘘管 。
想必在听完这些描述后 , 读者脑海中已浮现出画面了 , 总的来说是奇丑无比 , 严重的还会让人看了心理不适 。 这种病难治是难治 , 但也不是没有法子 , 古有医方内治和外治两种调理方法 , 但在古代患上这种病可怕的不一定是疾病本身 , 而是它被赋予的深层次含义 。
“疽发背而亡”与中国传统
在笔者描述了“疽”发病的症状后 , 想必读者现在脑海中还依稀尚存画面 。 正是因为这种并发症过于恐怖 , 所以古时人们便认为有人患此病 , 一定是在接受上天的惩罚 , 即所谓的“遭天谴” 。 这一含义遵守了儒家理学的天道观念 。
“疽发背而亡”这五个字也不是随便使用的 , 若有人在死后被冠上这五个字 , 说明他在生前大概也不是一个好人 , 或者说不是一个受欢迎、受尊重的人 。 中国传统文化信奉“死者为大” , 人们对死去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比在生前宽容些 。
假如某个人因患此病而亡 , 并非臭名昭著之徒 , 也非行止恶劣之辈 , 死就死了 , 不会特别指出此人是“疽发背而死”的 。 但如果有人最后死于“疽” , 还将“疽”的所患部位 , 说得具体又明确 , “发”于“背”这种死 , 在人们眼中是不同于一般的死于非命 , 比较可耻 , 暗指遭到了报应 。 所以最后患上“疽”而死的人 , 在生命结束之际都是非常凄凉的 , 大家都不愿意搭理生前作恶多端的人 。 在这层含义上 , 又由引申出“诅咒”之意 。
除了上面提及的“遭受天谴”之意 , “疽发背而亡”还有着其它意蕴 。 “疽”在古代发病率极高 , 很多著名人物都死于疽 , 所以它也表达出人们的忧患意识 , “疽发背而亡”至明清之际成为遗民的一种隐晦死法 , 含蓄地表达了历史人物的情感 , 流露出史家的褒贬倾向 , 并渲染出浓厚的悲剧意蕴 。
在叙事类文学中 , 叙述生死乃是大事 , 执笔者在历史人物去世后写悼文多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其的评价 , 古代因病去世是司空见惯的 , 但为了叙事的简洁性 , 具体死因是不会交代的 , 但是文献记载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 , 即出现众多“疽发背而亡”的记载这种记载始于《史记》 , 众所周知范增就是患疽而死亡的 。 自此之后, 史书提到人物之死时频繁出现这一病因 , 几乎代代有之 。 那历史上究竟有哪些人物是患疽而去世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