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金融支农创新服务 保障粮食安全( 二 )


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核心 , 是信贷准入的基本条件 , 也是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信息的前置动力 。 但金融支农的风险还有贷款对象无法提供风险补偿 , 以及信贷资金自身缺乏风险补偿机制 。
农业产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 , 农民在贷款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无法防范 , 难以完全由金融机构和市场承担 。 但政府风险共担和风险补偿机制相对缺失 , 政府对金融机构贷款兜底共担和有效风险补偿极为有限 , 一旦出现信贷风险 , 金融机构要承担全部风险损失 ,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 形成农业产业融资不畅 。
农业投资回报率低 , 天性逐利的银行机构自然会选择从土地“逃离” 。
根据《财政支农杠杆效应对实证研究:1987―2007》 , 银行贷款占比与国家财政资金占比大致呈负相关 。 1988―2007年间 , 只有6年两者呈弱正相关 , 13年呈强负相关 , 两者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 。
“国家财政投入占比最高且呈波动上升之势 , 但银行贷款资金占比却最低 , 呈波动下降趋势 , 两极分化格局直观地反映了财政未能有效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 ”彭克强认为 , 可通过有效激励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 , 提升财政支农杠杆效率 , 实现社会效益目标和金融支农经济利益目标双赢的支农局面 。
强化支持
尽管发展困局待解 , 但我国对农业与土地的发展探索从未停止 。
这些年 , 从土地分包到户、实现家庭承包 , 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从改良贫瘠土壤、开发后备资源到坚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 , 从引入新型农业主体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国家通过政策支持、扩大投入、深化改革等举措 , 稳步提升粮食产量和产能 , 每一寸土地都在不断释放增产潜力 。
【金融|金融支农创新服务 保障粮食安全】2004―2020年 , 连续17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 足以强调了“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重要地位 。 2014年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 , 通过信用信息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 , 增进农村生产经营主体信用 , 逐步建立农村信用体系 , 促进农村小额贷款发展 , 缓解农村贷款难问题 。
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日趋加快 。
中央至各级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贴息奖补等扶持政策 , 完善金融支农保障机制 , 包括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向农户、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 给予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减免;发放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 , 涉及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 。
财税政策激发了金融支农保障机制活力 , 提高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 。
时代周报采访人员查阅公开资料发现 , 2016―2019年间 , “三农”信贷投入稳定增长 , 涉农贷款余额从2015年末的26.35万亿元增至2019年末的35.19万亿元 , 四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1%、9.6%、5.6%和7.7% 。
农行2019年年报显示 , 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 , 县域金融业务总资产86999亿元 , 较上年末增长7.8% 。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45531亿元 , 较上年末增长 13.7% 。 此外 , 农行还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 ,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余额 1198 亿元 , 较上年末增加 378 亿元 。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得以进一步推进 。 如农行三农事业部已有专门的、有别于城市业务的政策和运作模式 , 优化“专业部门+中后台管理中心”的事业部组织架构 , 在信贷管理、资源配置、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三农事业部倾斜支持 。
此外 ,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股份制银行纷纷建立普惠金融部门 , 逐渐下沉业务 , 如农行就在总行和一级分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 构建条线化管理体制和专业化经营机制 , 由此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 , 农业现代化进程进入提速通道 。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发展现代农业 ,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重要意义 。 金融支农被寄予更高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