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六大支柱丨实话世经

:原题为_第一财经|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六大支柱丨实话世经。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 , 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 ”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双循环”料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框架 , 在发展方向上指向“国强”与“民富” , 在运行形态上指向“行稳”与“致远” 。
沿循这一战略定位 , 构建“双循环”的关键在于用好改革开放与制度优势的两大重器 , 同步打造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的六大支柱 。 这六大支柱包括需求升级、供给升级、金融供给侧改革、宏观调控现代化、数字经济发展与国际定位升级 , 将在“双循环”中依次承担发动机、启动器、加速器、导航器、新赛道与连通器的核心功能 。
展望未来 , 随着六大支柱的确立和巩固 , 中国经济“双循环”有望畅通运转 , 平稳发挥化危为机、化变局为新局的战略职能 。
第一财经|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六大支柱丨实话世经
文章图片
第一 , 发动机:需求升级 。
在全球大变局之下 , 内需将取代外需 , 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 。 根据我们测算 , 在保守情景下 , 2019~2035年 , 中国经济的内需潜力有望实现倍增 。 顺应这一趋势 , 如何激活和利用好内需潜力 , 将成为“双循环”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
在这一领域 , 未来“双循环”料将沿着三条主线发力 。 其一 , 稳步推动“两新一重”基建投资 , 在撬动投资引擎短期反弹的同时 , 也将通过基础设施的优化 , 大规模培育消费新场景和新渠道 , 进而带动消费引擎的长期回暖 。 其二 , 通过优化供求结构和制度变革 , 激活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升级 , 尤其是加速消费升级重心向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下沉 , 更加普惠地、更多层次地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 其三 , 加速新型消费需求的成长 , 将年轻世代的个性化需求转化为丰富的细分市场 , 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转化为在线文娱、云服务、新零售等新型消费的扩张空间 , 不断形成更具活力的消费新增长点 。
第二 , 启动器:供给升级 。
以消费为主的内需升级并非无本之木 , 而是需要供给升级予以先导性的支持:一是依靠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 缓解消费意愿的不足;二是新供给创造新就业 , 补上消费能力的短板 。 供给升级将启动新一轮消费升级 , 并立足于升级后的内需市场完成下一轮供给升级 , 由此开启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
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 ,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 未来的供给升级料将包括依次传导的两大环节 。 其一 , 基础性要素的供给升级 。 一方面 , 对内坚持改革攻坚 , 加速五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与数据)的市场化配置 ,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 从而全面提高国内要素配置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 , 对外扩大高水平开放 , 通过“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 ,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金融合作 , 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其二 , 商品服务的供给升级 。 一方面 , 抓住全球价值链重塑的契机 , 将国内价值链拓展为富有深度的“研发设计(科创头雁)→品牌营销(国货潮牌)→加工制造(隐形冠军)”的完整链条;另一方面 , 抓住服务贸易回流的契机 , 推动传统服务贸易向内生长 , 满足国内服务消费的新需求 , 加速新兴服务贸易向外生长 , 缔结与全球体系的新联系 。
第三 , 加速器:金融供给侧改革 。
伴随中国经济的“减速增质” , 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日渐增强;伴随中国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本位 , 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正在构建长期良性的共荣共生关系 。 基于此 , 未来金融供给侧改革若能进一步深化 , 有望对“双循环”的畅通运行发挥三个层面的加速作用 。
其一 , 利率市场化完成“最后一公里” , 叠加融资渠道的多维拓宽 , 有望引导要素资源向优质的中小企业和新经济企业配置 , 形成“稳经济+补短板+锻长板”的政策集成效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