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和一号”技术研发交卷 审批重启下核电产业复苏提速


|“国和一号”技术研发交卷 审批重启下核电产业复苏提速
本文插图

三代核电技术迎来最新成果 。 9月28日 ,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在上海正式发布了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中国自主核电技术品牌、世界先进三代核电型号“国和一号” , 赚足公众眼球 。 而就在9月初 , 我国刚刚核准了两项采用“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的核电项目 , 有效总投资超过700亿元 。 随着项目审批重启和研发成果落地 , 三代核电市场的春天正在加速复苏 。
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超九成
自2006年起 , 我国开始实施三代核电自主化战略 , “国和一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自主研发设计的 。 其引进消化吸收了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 , 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型号 。
“国和一号”的研发工作要追溯到2008年 , 当时由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启动科研攻关 。 到2015年 ,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国家电投 , 也成为了目前五大发电集团中唯一拥有核电控股投资运行资质的企业 。 在“国和一号”技术攻关的这12年间 , 有477家单位、26000余名技术人员参与其中 。
采访人员从国家电投了解到 , “国和一号”代表着世界三代核电先进水平 , 其在自主化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 截至2020年8月 , 压水堆重大专项累计形成知识产权成果6513项 , 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52项 , 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新软件392项 。
2016年 , “国和一号”还通过了中国专利保护学会专家评审 , 认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权” , 为我国三代先进核电的规模化、批量化发展与“走出去”提供了有力保障 。
【|“国和一号”技术研发交卷 审批重启下核电产业复苏提速】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全部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是“国和一号”的一大亮点 , 其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 国家电投核能总工程师、“国和一号”总设计师郑明光举例称 , “像U型管 , 原本我们自己不能国产化的时候 , 国际上最高价格达到270万元一吨 , 我们国产化之后 , 现在国际价格降到70万人民币一吨 。 ”
正是由于“国和一号”打破了多项技术垄断 , 其在经济性上竞争优势凸显 。 国家电投方面表示 , 批量化后其工程建设成本还能再降低20%左右 , 具有国际竞争力 。
核能是更加高效、安全的清洁能源 , 那么 , 这一最新技术成果在投用后能发多少电呢?据介绍 , “国和一号”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满足超过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 , 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超过900万吨 。 郑明光也表示 , “‘国和一号’能够为社会提供强大的电力 。 比如它每小时可以为电网提供150万度电 , 每年基本上能够提供将近130亿度电 。 ”
三代核电市场的春天
事实上 , 除了最新研发成功的“国和一号”以外 ,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还有“华龙一号” 。 前者由国家电投集团开发 , 后者由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推出 , 两者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 , 但都代表着我国核电研制能力的最高水平 。
尽管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制造在不断取得突破 , 但项目的审批却路途坎坷 。 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 , 近十年来 , 我国曾数度暂停核电项目审批 。 在2013-2014年、2016-2018年的审批停滞后 , 2019年7月国家能源局明确表态山东荣成、福建漳州和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核准开工 , 复苏迹象隐现 。
而就在今年9月2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电一期工程 , 两个项目采用“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 , 标志着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迎来批量化建设的新时期 。
这次国常会指出 , 积极稳妥推进核电项目建设 , 是扩大有效投资、增强能源支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 。 会议核准了已列入规划、具备条件、采用“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的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和民营资本首次参股投资的浙江三澳核电一期工程 。 两个项目有效总投资超过700亿元 , 将带动大量就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