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自己书法笔力不够,临此帖60遍书法笔力提升很快(高清大图)

学习书法 , 笔力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 提升笔力有很多方法 , 小编发现临习黄庭坚的帖子对笔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 今天分享黄庭坚的行书大字墨迹《经伏波神祠》 , 书友们可以收藏起来每天选择几个字针对性的练习 , 持续下去会发现笔力不知不觉就提升了 。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涪翁 , 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 , 他引鹤铭入草 , 雄强逸荡 , 境界一新” 。
作品有《山谷词》 , 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江西诗派“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 , 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 , 世称“苏黄” 。
书法独树一格 , 为“宋四家”之一 。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 , 楷书也自成一家 。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 。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 , 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 , 下笔便到乌丝栏 。”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 , 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 , 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 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 。在黄庭坚书论中 , 评东坡书颇多 , 且多为推崇备至者 。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 , 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 。在黄庭坚题跋中 , 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 , 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 。然予手拙 , 终不近业” , 又如“东坡此帖 , 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 。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 。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 , 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 , 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 。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 , 凡二十纸 , 皆得六七 , 殆非学所能到” 。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 。二人交谊师友之间 。从黄庭坚的行帮手札墨迹看 , 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 , 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 , 甚至有些夸张强调 , 唯嫌生涩 , 未有苏书圃熟也 。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 。如苏轼《祷雨帖》 , 笔意极似黄庭坚 , 特别是其末尾数字 , 从容娴雅 , 行笔松缓 , 几若黄庭坚代笔 。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 。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 , 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 , 且深信不疑 , 故而倾力揣摩师习 。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 , 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 。从客观上看 , 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 。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 , 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 , 即可得出明确答案 。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
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 。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 , 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 。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 , 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 , 皆妙绝 , 同时极善用笔 。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 , 不随世碌碌 , 则书不病韵 , 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 。盖美而病韵者 , 王著;劲而病韵者 , 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 , 非学者不力也 。”
无疑 , 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 , 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 , 乃窥笔法之妙”的 。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 , 但弄笔左右缠绕 , 遂号为草书可 , 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 。数百年来 , 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 。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 , 其余碌碌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