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读历史 | 寻根问祖,走遍天下还是山西老家
“安土重迁 , 黎民之性;骨肉相附 , 人情所愿也” 。 两千年前的《汉书》 , 极好地诠释了中国人对老家的特殊情感 。 在山西 , “安土重迁”早已深深刻入我们的骨髓 , 写入我们的性格 。“问我祖先何处来 , 山西洪洞大槐树 。 祖先故里叫什么 , 大槐树下老鸹窝 。 ”这首民谣广为流传数百年 。 9月25日 , “游山西·读历史”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黄河线的采访人员团 , 穿过壮观的根雕大门 , 走近洪洞大槐树 , 摸摸历史的年轮 , 寻找自己祖先曾走过的足迹 。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临汾市洪洞县 , 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进景区 , 迎面照壁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根”字 。 “你看 , 左半边木字旁的上半部 , 像不像一个大写的‘人’ , 高昂着头 , 甩着手臂向前走 , 走向了远方;右半部最后一笔 , 像不像人的脚 , 脚尖向上 , 抬得高高的 , 咱高高兴兴回家去 。 ”讲解员将“根”文化生动地讲给来宾们听 。景区内 , 一代大槐树旧址被众多善男信女供奉 , 二代、三代大槐树系上红色丝带 , 并排耸立 。 时光久远 , 唯有第三代槐树枝繁叶茂 , 好似人类的繁衍 , 生命的传递 。 在不远处 , 一棵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联手才能将它环绕的人工再生大槐树再现了当年雄姿 , 郁郁葱葱 , 根系发达 , 象征了子孙满堂 , 千秋万代 。有人说 , 到山西不是来旅游 , 而是来寻根 。 山西的一方水土 , 承载了天下华人关于老家的记忆 。 如今 , 人们来此寻根问祖 , 仿佛还能看到祖先背井离乡 , 被迫迁移时骨肉相离的场景 。
据讲解员介绍 ,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应该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 , 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 , 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 。 历时约数百余年余年 ,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 。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 , 大槐树下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 , 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 , 500多个县市 。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 , 繁衍生息 , 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 涉及1230个姓氏 , 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弯弯的山路走来梦中我的那个亲疙瘩 , 走遍了天下还是山西老家 。 ”山西籍歌唱家阎维文用一曲《山西老家》唱出了山西人的至真至善 , 也唱出华人的老家情怀 。现在 , 临汾的一句旅游宣传语让许多来宾记忆深刻——“所有旅行都是出发 , 到了临汾咱是回家 。 ”青海日报社采访人员李玉民说 , 数年前的一次五台山之旅 , 让他对山西魂牵梦萦 。 在行程开始前 , 他特意为山西写下一篇动情的文章 。 他写道:“山西让我既向往又畏惧 。 因为走进山西 , 仿佛走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历史迷宫 。 在这里 , 文化密码幽远深长 , 纵横交错 , 但与每一个中华民族传人息息相关……”
的确 , 山西 , 一个从来都不缺少故事的地方 , 一个随便攥一把土便满是文明汁液的故乡 。 “老家是一坛陈年老酒 , 在心里搁置越久 , 味道就越醇香;老家是一杯醇香浓茶 , 泡在心里越久 , 味道就越浓郁……”山西有好醋 , 山西有好酒 , 到了山西 , 我们一起回家 。山西新闻网 采访人员 侯琎/文 苏航/图(责编:林晓庆)
推荐阅读
- 山西新闻网三农频道|走失的老人们 大家都很担心你们
- 冯学荣:假历史读多了,人真会变傻
- 看动画电影《姜子牙》了解“和平演变”战略的祖师
- 隋唐宋元|历史上的程咬金,为何能躲过武则天诛杀功臣?他一点都不傻
- 无言之历史画卷——读长篇小说《大河人家》札记
- 清朝|历史上,真实的刘墉是怎么样的?他竟然真敢跟乾隆抢“龙印”
- 广州南站发送旅客量创历史新高
- 赞!这位山西姑娘志愿坚守公益扶贫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萌叔说历史|大爷高速上逆行,交警苦劝十来分钟才肯下来,网友:不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