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酒|每年280万人是“喝没”的!化酒为水,这些比解酒药靠谱

不管是飞天的茅台还是撒情怀的江小白,无论是入口绵柔还是辛辣刺喉,春节的饭桌上,成年人总少不了喝两杯。一杯敬同学,一杯敬大姨!一杯敬领导,一杯敬自己!推杯换盏中,开的每一瓶酒都交了商品税,喝下去的每一度酒精也交了健康税。如果酒前、酒后你试图用「解酒药」拯救自己,恭喜你,又多交了一份智商税。 化酒|每年280万人是“喝没”的!化酒为水,这些比解酒药靠谱
文章图片
他们,因酒而亡偶然发现水果或谷物在土罐子里发酵成液体的人可能想不到,有一天酒会在人类社会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体力劳动者把喝酒当作一种解乏方式,文人墨客在喝酒过程中获取灵感来源,甚至健康也离不开酒。中国人相信药酒养生,西方人曾相信白兰地治病,喝葡萄酒软化血管更是中西方文化难得达成的养生共识。酒的确创造了很多美妙的瞬间,但也酿成了不少人间悲剧。好酒的李白借着酒劲写了不少好诗,生命的最后一刻陪他的也是酒。《旧唐书》记载,李白「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后人将这场生命的告别加了一层浪漫主义滤镜,变成 「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化酒|每年280万人是“喝没”的!化酒为水,这些比解酒药靠谱
文章图片
然而,死亡本身大部分时间都是带着眼泪的现实主义。河南人能喝酒的名声在外,54岁的老张就是其中一个,从第一次喝酒算,他已经有30多年的喝酒史了。这两年他开始有意识地少喝酒,最主要的原因是前几年一个老乡酒后死了。那个老乡去世时60多岁,大年初七去走亲戚,一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喝醉之后跑到自己车里休息,本来是想醒酒,没想到再也没有醒过来,白色的孝布就这样覆盖了当年的红色春联。老张还说,赶集的路上有4个坟头,里面的人都是喝酒喝没的。这样的悲剧不是孤案,2016年全球因酒精相关原因离世的人数统计数据显示,酒精是15岁-49岁人群的第一健康杀手,每年酒精造成280万人死亡,而这一数据在中国有70多万,居世界第一。 化酒|每年280万人是“喝没”的!化酒为水,这些比解酒药靠谱
文章图片
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2018年曾发布的一项报告提出,喝酒没有所谓健康剂量,喝下的每一杯酒都在伤害身体,都是在交健康税。在酒文化浓厚的我国,这个结论显然并不讨喜,在喝多喝少代表着利益和情义的中国酒桌上,滴酒不沾也不现实。小酌怡情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酒桌理念,至于大喝伤身,喝酒的人当然担心,于是五花八门的解酒方法应运而生。千奇百怪的解酒法老张的秘制解酒法是邻居家的一棵树,这棵树结出的果实形似鸡爪,远看像枯树枝,咬下去有一股甘甜味道,当地人称为「拐枣子」,相信直接吃或泡水喝可以解酒。其实,这是一味名为枳椇子的中药材,解酒的功效为历代中医所认可,如《唐本草》说它能「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去膈上热,功用如蜜」。 化酒|每年280万人是“喝没”的!化酒为水,这些比解酒药靠谱
文章图片
中医药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解酒法,从很容易获取到的食盐到价值不菲的灵芝都在解酒领域有姓名。因为药食同源的理论,很多解酒方法所需的材料就是食物,长久以来以偏方的形式流传着。痴迷于酒精的美妙,受困于醉酒的难受,东方和西方的距离再次拉近,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方人也在寻找解酒法。在古代亚述帝国,人们在宿醉后,会将鸟嘴磨碎,拌上没药树脂服用。没(mò)药(又称作末药、制没药、制末药)是一种天然药材,有特殊的香气,味苦而微辛,至少在吃下去的一刻,这种刺激的玩意会让宿醉者清醒一下。在人类的解酒领域,鸟似乎不太幸运,据说古罗马人会在喝酒后的第二天油炸金丝雀,这不是什么动物虐待者,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吃下这样一只金丝雀可以解酒。 化酒|每年280万人是“喝没”的!化酒为水,这些比解酒药靠谱
文章图片
还有更多解酒法似乎是在要求醉酒者自虐,比如醉酒后舔舔自己的汗水,在腋窝里夹一个柠檬,生吞一个鸡蛋,把脑袋以外的身体埋进沙子里……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到底多少人用了这些千奇百怪的解酒法我们不知道,但放到现在,大部分人都不会接受。生病了吃药,醉酒了为什么不能吃药呢?在了解身体代谢酒精的过程后,让人体面解酒的药物来了。「解酒药」的谎言每年春节前后,「解酒药」在药店销量走能迎来一个小高峰,打开网购平台以「解酒药」搜索,你也很容易发现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等世界各地的解酒神器。这些「解酒药」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片剂、胶囊、口服液等多种剂型,成分多种多样,有枳椇子、人参、葛根、枸杞等传统中药材,也有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还有姜黄素、水飞蓟素等植物提取物。别看成分不神秘,解酒口号倒是喊得很响亮。宣传海报用超大字号写出「千杯不倒,提高酒量、醒酒防醉、做醒到最后的男人、解酒护肝」等功效,产品详情页还有人体解酒原理的图解,科学的气息像蒸发的酒精一样扑面而来。但如果你仔细阅读这类产品介绍,可能会有些困惑:所谓的「解酒药」并不是像阿司匹林、二甲双胍这样的药品,大部分是保健品,有的甚至是食品或饮料!说好的药呢?解酒药呢?实际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检索不到任何解酒药品的批号,目前医学上并没有真正的解酒药品!但解酒需求却真实存在,于是不少保健品或食品通过擦边球营销,给自己披上「解酒药」的外衣,宣称具备解酒功效,这就是你总能通过「解酒药」这个关键词检索到解酒产品的原因。韩国的一款饮料一度成为解酒界的网红,这种包括枳椇子、刺梨和大米胚芽的饮料,据说占据了韩国解酒市场的半壁江山。2014年曾被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警示,「夸大宣称解酒提神、缓解头痛等功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