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这个中国人的故事将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为什么是他?( 二 )


郎朗下定决心的时候肯定没想到 , 为了音乐 , 他即将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
与此同时 , 在郎朗上学的问题上 , 他的父母也要下一个决心 。
郎朗的父亲“不想让儿子当一条小池子里的大鱼” 。 他希望孩子能到北京上学 , 还要考上国内顶尖的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 而这需要从几千人的考试中脱颖而出 , 成为最优秀的那十几个人之一 。
郎朗还记得当时父母关于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 。 今天看来 , 这有点像一次赌博 , 而筹码是整个家庭在沈阳的安逸生活 。
为了考学 , 此时已离开空军文工团 , 加入沈阳治安特警支队的郎国任辞去了工作 , 带着郎朗一起在北京求学 。 两个人的生活开支则都要依赖郎朗的母亲:母亲按月从沈阳寄来钱维持生计 , 可也只是刚够交房租 , 付钢琴课的费用 , 买蔬菜、鸡蛋 , 偶尔买一块鸡肉 。
冬天 , 在北京租的公寓里没有暖气 , 可父子二人甚至连买一只小型取暖器的钱都没有 。
郎朗后来曾这样回忆那段时间的生活:“在我练琴的时候 , 父亲给我穿上厚厚几层衣服 。 我会穿上两条裤子 , 两件衬衣 。 弹琴带来的热力让我的双手保持温暖 。 事实上 , 我常常弹琴弹到深夜 , 好不用太早上床 。 床上太冷 , 冻得我睡不着 。 为了确保我能睡得好觉 , 父亲会在我前面先爬上床睡一会儿 , 把床睡暖和 。 ”
除此之外 , 父亲在北京的目的主要就是督促郎朗练琴 。 这几乎成了他的执念 , 甚至在郎朗刚坐了一天火车 , 从沈阳来到北京的当天 , 父亲一打开门就说:”你的钢琴在那儿 。 现在就开始练琴 。 ”
在北京 , 郎国任给郎朗找到了一位新老师 。 可这位老师觉得郎朗在弹钢琴这件事上毫无天赋 , 最终拒绝继续教郎朗钢琴 。
这让父子之间的矛盾最终爆发 。 这次 , 父亲对他说到了“死” 。
“老师不要你了 , 你还不练琴 , 你还不照我说的去做 。 你真是没理由再活下去了 。 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 。 即便现在就死 , 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这样对我们俩都更好 。 首先你死 , 然后我死 。 ”
郎朗也开始和父亲吵架:“我恨我的手 。 我恨你 。 我恨钢琴 。 如果不是钢琴 , 这些事都不会发生!钢琴让你发疯 。 钢琴让你想要杀死我!我恨这一切!”
那天之后 , 虽然父亲为失去理智感到极度内疚 , 但郎朗还是决定不再弹钢琴了 。
中国新闻网|这个中国人的故事将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为什么是他?
郎朗(资料图)中新社采访人员 廖攀 摄
新的开始
经历了与父亲长时间的冷战之后 , 郎朗还是重新开始弹琴了 。
事实上 , 那次吵架后没过多长时间 , 郎朗就开始惦念钢琴了 。 再加上周围人的鼓励 , 钢琴渐渐重新回到父子俩的生活中来 , 两个人又找了新的老师 , 重新为了能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科而努力 。
只是父亲似乎再没像之前那样逼他练琴了 。
和大多数人经历的考试相似 , 这场赌上无数心血、努力的考试也伴随着紧张、不安 。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 , 郎朗从3000余人的报考大军中脱颖而出 ,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科 。
那一年是1991年 , 郎朗还不到10岁 。 他说 , 那时自己看到父亲笑了 , 这也是他记忆中 , 搬到北京后 , 父亲第一次笑 。
但对于父亲来说 , 北京不是终点 。
1994年 , 郎朗自费参加德国埃特林根第四届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 , 获得了甲组的冠军、杰出艺术成就奖 。 1995年 , 他以公派的身份参加在日本仙台举办的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 , 获得金奖 。
1997年 , 郎朗进入美国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 , 师从加里·格拉夫曼 。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 郎朗被媒体评为“古典音乐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 , 多次参与柏林、维也纳爱乐乐团、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等世界顶级乐团的演出 。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 , 他一直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惊艳的钢琴表演 , 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 以及多届的格莱美颁奖典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