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陈可辛导演:《夺冠》是我拍过那么多电影里最难的一场戏

经历了撤档、改名 , 《夺冠》终于在这周上映 , 两天票房过亿 , 搜一下微博实时 , 几乎大部分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在不遗余力的为它宣传 。
以往我写影评 , 总会按照惯例去查一下豆瓣评分 , 但坐在电影院里看着激光巨幕闪过无比冗长的幕后工作者名单时 , 内心显然已经没了这个念头 , 与之并行的 , 是影院里经久不息的掌声 。
私以为 , 《夺冠》的存在已经不需要评分去评判高低 , 至少在精神层面讲 , 它的存在本身就有一种无法撼动的意义 , 尤其在今年曲折的大环境背景下 。
陈可辛|陈可辛导演:《夺冠》是我拍过那么多电影里最难的一场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人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体育电影 , 能不能被超越要看陈可辛导演的下一部《李娜》 , 暂且抛开演技制作不谈 , 中国女排本身就是一道硬题 。就像我们平时报文章选题一样 , 操作之前一般心里都会估量一下 , 什么样的选题大概会匹配什么样的阅读量 。中国女排这样的选题 , 无疑是体育垂类的顶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中国女排作为好几代人的精神信仰 , 拍成电影很容易正负两极化走向 , 不过现在看来 , 《夺冠》多半是立住了 。
陈可辛|陈可辛导演:《夺冠》是我拍过那么多电影里最难的一场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就电影本身来讲 , 太多的素材选择也是一种困境 , 中国女排故事之多 , 是两个小时的电影远远不能实现的 。陈可辛导演及其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做前期调研 , 几乎看了女排所有的影像文字资料 , 最终确定了故事主线是郎平和陈忠和两位教练 , 以及三场在中国女排历史上意义重大的国际比赛 , 分别是1980年大阪世锦赛中日对决、2008北京奥运中美对决、2016里约中巴对决 。
这三场决赛 , 恰恰也是中国女排这些年的浓厚缩影 , 从一无所有到所向披靡 , 再到由盛转衰后的绝地反击 , 贯穿始终的 , 正是恒定不变的女排精神 。
电影之内 , 女排精神功不可没;电影之外 , 女排精神也同样不可或缺 。电影重新定档那天 , 陈可辛导演特意发了微博 , 字里行间都是难掩的激动 , 「一月十九号 , 首映前 , 经历了人生最煎熬的一个月 。没想到首映后再经历了更煎熬的七个月 。拍了三十年电影 , 以前历尽的所有酸甜苦辣 , 在这都不算什么 。能熬到今天 , 就靠中国女排四个字 。」
陈可辛|陈可辛导演:《夺冠》是我拍过那么多电影里最难的一场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或许一切都该从陈可辛导演那句「《夺冠》是我拍过那么多电影里最难的一场戏」说起 。本身他就不是对体育赛事感兴趣的人 , 尤其在接到电影局的邀约时 , 他还在筹备《李娜》的剧本 。但最难的 , 其实是剧本的打造 ,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 , 女排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 , 它背后是几十年来一代一代女排人的传承 , 更不必提穿插在其中大大小小的赛事 。
一开始的时候陈可辛导演其实想拍两部 , 第一部讲80年代五连冠时期 , 第二部再讲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前后 , 但最后所有人给他的建议都是:女排精神 , 还是一气呵成的好 。
陈可辛|陈可辛导演:《夺冠》是我拍过那么多电影里最难的一场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拍这部电影 , 另一个比较难的地方是选角 。有时间拍电影的排球运动员不一定会演戏 , 符合身高标准的演员不一定会打排球 。单是找球员他们的选角导演就花了一年多时间 , 「当时我们几乎找遍了所有省队、大学校队、前国家队的球员 , 挑选了四五十人来到北京 , 然后我们再在里面选十几二十个 , 做表演培训 , 到最后选出饰演国家队员的几个 。基本我们都是贴近老女排的原型去选人 , 最后出来的效果极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