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把作文的钥匙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给学生一把作文的钥匙——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语文散发着墨香 , 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而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 但一谈到写作文 , 学生是谈之色变 , 尤其农村孩子更怕作文 。 没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 同样的也没有不想写好作文的学生 。究其原因 , 农村孩子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 , 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他们眼界狭小 , 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 , 形成了:1 学生大脑里储存的美词、美句、美文较少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2学生的懒惰思想 , 写作文时怕吃苦、怕动脑子 。 3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 。 长此以往 , 没有养成文化积淀 。怎样扭转学生写作文时的恐惧、畏缩心里呢?我经过这几年的上下求索 , 有了很大的进步 。 具体做法如下:一、走近文本——多阅读 , 广积累作文难 , 缘于学生积累少 , 不少学生作文空洞无物 ,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时积累太少 。 如何引导他们有意识的去阅读、去积累呢?那就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资源——文本 。文本 , 即组成教科书阅读部分的最小组成单位的单篇文章 , 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 。 文本即“文质兼美 , 堪为模式”之意(叶圣陶语) 。 书中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无不是精挑细选的名家名篇 。 文本就像是孩子们的一位好老师 , 好向导 , 让农村孩子足不出户就游览了祖国壮丽的万水千山、众多的名胜古迹 , 使孩子们领略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 , 了解气势非凡的《长城》 , 欣赏了《火烧云》 , 晚霞的光辉映红祖国的山山水水......以文本轴线 , 生发开去 , 品相关文章 , 作家趣事 , 时代背景 , 让每一个孩子爱学乐学 , 从而多阅读 , 广积累 。 学校阅览室、社区图书室、农村办公室图书 , 都给了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 诗词歌赋拨动人的情思 , 让人心旷神怡 。 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可以陶冶人得情操 , 开拓心灵的沃土 。 一些文学杂志、名著大作、佳篇佳作 。 以最时尚的信息展示给孩子 , 激起孩子智慧之花 。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积累 。 1、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 2、每两周开展一节美文背诵擂台赛 , 评出优秀个人、优秀小组 , 并进行奖励 。 3、每上语文课之前 , 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展示两句古诗 , 一句名言 。三、走进文本——触动心灵 , 情感共鸣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 , 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 。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 , 必须深究教材 , 紧扣文章 , 挖掘教材中丰富、深厚的资源 , 激活学生的情感 。 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品读 , 体味和热爱 , 对教材文本情感和人文精神感悟、体会和探求咬文嚼字、体味语言 。 作者胸有境 , 入境始与亲” , 要多味地活读文本 。 自由读、集体读 , 默读、朗读 , 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 , 尽可能地采取多种阅读形式 , 引领学生感受、品味语言文字 。 让学生走进文本 , “入境”“识真” , 倾听作者的心音 , 体验文本的情感 , 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 获得审美体验 , 完善认知结构 , 提高语文素养 。 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 , 拨动其心灵之弦 , 忘我地与学生进入文本共同体验 。 学生认真学习 , 阅读教材文本 ,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 有所感悟和思考 , 受到情感的熏陶 , 获得思想的启迪 , 享受审美的乐趣 。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同时 , 不仅会关注文本的内容 , 还会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 关注对话的方法、过程 , 从而积累、迁移运用到阅读类似的文章中去 。 走进文本 , 触动学生的心灵 , 奏响情感共振的乐章 。 为孩子“想写”——-我要写 , 打下铺垫 。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 , 这位伟大的父亲在其他父母悲伤放弃 , 绝望离开之后 , 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儿子的念头 , 在救火队长、警察都放弃了营救的念头之后 , 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之后 , 这位父亲最终将儿子救出来 , 支撑他的就是那句他曾经对儿子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 ,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这是心中的坚定信念 , 这位父亲根本不在乎是否会有人帮助他 , 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笑他傻 , 不在乎38小时不吃 , 不喝 , 不休息……因为他知道 , 此时 , 儿子和他一样心中会默念这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课上 , 孩子们和我都感动在这样感人的情景里 。 此时 , 当我问: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多久?他会想些什么 , 说些什么? 孩子们全都积极发言 , 思维活跃 , 想象丰富具体 , 这时我就知道要完成课后的练笔孩子们完全可以信手拈来了 。三、走出文本——实现超越 , 写作创新走进文本 , 是为了走出文本 , 走出文本 , 也是为了走进文本 。(一)、走出文本 , 实现对文本的超越1、教师要潜心与文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时就开始了 。 备课时 , 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 ,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 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 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 产生情感的共鸣 。 孙双金老师曾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 ,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 。 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 , 感染学生的是情 , 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老师备课时还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表达方式 , 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 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对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收、积累、内化、运用 。2、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 就是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去研读文本 , 去感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 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语言文字的 。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 , 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 。 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感悟 。 通过读书 , 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 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熏陶 , 充分与文本对话 。 怎样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呢?(1)、激发学生的对话期待 。 就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 , 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 。 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 , 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 , 与作者、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 , 产生心灵碰撞 , 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 。这就会促使孩子们去搜集、阅读课外资料 , 缩短时空差距 。 观看情境资料 。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画面 , 使学生一开始心灵就受到震撼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 是进入文本的窗口 。 上课开始让学生用不同的感情读课题 , 读出不同的语气 , 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角色体验 , 经历对话过程 。学习的过程 , 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迷惘到顿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 , 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 其实就是在情感的驱动下 , 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 与作品人物对话 , 引发情感共鸣 。 在对话过程中 , 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换位 , 经历对话过程:把自己当别人 ,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 客观地理解文章本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 把作品人物当自己 , 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某一角色 , 与文中角色合而为一 。 把自己当作者 , 从作者的角度去阅读 , 根据课文的描述 , 跟随作者作一次思想的旅行 。 把自己当自己 。 阅读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 迁移运用 , 超越文本对话 。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 学生在走进文本 , 调动情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同时 , 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 , 还要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 关注对话的方法、过程 , 从而积累、迁移运用到阅读类似的文章中去 。 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 , 学生走出了文本 , 走向了大语文 , 走向了社会 , 真正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 就是根据学生和课堂发生的变化灵活进行指导 , 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 , 从而进行适当的点拨、巧妙的帮助 , 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 引导学生学得主动、扎实、灵活 , 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丰富的对话 , 从而不断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 。(二)以文本为依托 , 架起写作与生活的桥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 谁来架起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呢?那就是文本 。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 , 教材内容越来越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 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 而且起到了典范作用 。 因此 , 作文教学以文本为范例 , 可谓就地取材 , 两全其美 。如小学五年级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展现父母的爱 , 这些都是孩子们最熟悉的 , 感受最深的 。 所以学习起来 , 容易引起孩子共鸣 , 触发联想 , 诱发写作欲望 。 因此 , 教学时我十分注意情感的渲染 , 写作技巧(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风貌)的归纳总结 , 巧妙的运用迁移思维 , 将孩子们引领到现实生活中 , 进行写作 。 如孩子们写地《黎明的曙光》、《胜利就在前方》 生动的再现了12岁的巴迪把新写好的一篇短篇小说拿给父亲看时的情景 , 忐忑不安(鼓起勇气)——绝望(不怎么样)——希望(还不是毫无希望)的心灵路程在孩子们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 。 《真棒和真笨》也再现了孩子在考试时得到了99.5的高分后回到家里 , 父母之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爱 。 尤其是该作的外貌描写: 妈妈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 黄黄的卷发一抖 , 表扬声雨点般蹦进我的耳朵:“孩子 , 你真棒!” 写到父亲则是这样的:脸一下子黑了 , 拉得老长 , 把我的试卷一掷:“这么简单 , 还算错了 , 真笨!”慈母严父的形象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了 。 从而也实现了对文本的迁移 , 内化为孩子们自己的东西 。(三)在生活中“采撷真情花朵” , 不断创新“真者精诚之至 , 不精不诚 , 不能动人 。 强笑者不欢 , 强合者不亲 。 夫惟真人而后有真言 。 ”(雷思霈《潇碧堂集序》)有了真实的情意 , 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独到之处 。 ⑥“说透人情便是书 。 ”其实 , 生活中到处有活生生的写作材料 。 “写作指导要立足于生活 ,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 , 作文同生活、做人一样 。 与此同时 , 教师还要善于掌握学生思想感情发展的脉搏 , 一发现学生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感情有了非表达出来不可的契机时 , 就适时地进行写作指导 。“平平淡淡总是真 。 ”真实的东西总以其朴实本分的情感 , 打动人心 。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 ”文章的感人力量来自真实可信的描写 。 虚假失真的描写 , 既不能使人感发 , 也不能令人信服 。 说到底 , 只有以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思想去描写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生活现象 , 才能进而去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 , 揭示生活的真义、真谛、真理 。总之 ,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 , 就是要想方设法给学生一把作文的钥匙 , 以文本轴线 , 使学生多阅读 , 广积累 , 以写作为经线 , 遨游知识的殿堂 , 采撷真情的火花 , 编织金色的梦想 , 打开作文殿堂的大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