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一年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

2020-09-26 · 恋爱手札142 跟贴1960年4月 , 胡锡进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市民家庭 。 他的父亲是一名会计 , 母亲是普通工人 。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 老胡在胡同里玩捉迷藏、跳房子 。 高中毕业以后 , 胡锡进考入国际关系学院 。 这被他成为人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 当时 , 高考刚刚恢复 , 大量知青和“老三届”的学生参加高考 , 录取率极低 。 胡锡进能考上本科 , 这说明他是一个学霸 。 由于成绩很好 , 胡锡进决定继续读研究生 。 1986年9月 , 胡锡进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 。 学成以后 , 胡锡进成为一名战地采访人员 。 那么 , 成名之后 , 胡锡进一年的收入 , 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胡锡进一年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
这还得从胡锡进的成名之路说起 。 1993年 , 胡锡进被派往南斯拉夫采访报道波黑战争 。 在南斯拉夫 , 胡锡进亲眼见证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 为了将战争的残酷性展现出来 , 胡锡进经常去一线采访报道 。 有时 , 胡锡进刚把汤碗端起来 , 交火就已经开始了 。 胡锡进只得放下碗筷 , 去前线采访 。 由于业务能力突出 , 老胡很快被提升为《环球时报》总编辑 。 在老胡的努力下 , 《环球时报》的影响越来越大 。 自媒体兴起以后 , 老胡又转战自媒体 。 他经常就热点事件发表看法 。 由于观点犀利 , 老胡走红网络 。 那么 , 成名以后 , 胡锡进一年的收入 , 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胡锡进一年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得搞清楚胡锡进一年的收入来源 。 据白岩松、撒贝宁等人介绍 , 胡锡进一年的收入来自两个方面 。 其一 , 胡锡进是《环球时报》总编辑 , 也是人民网的董事 。 因此 , 胡锡进一年有一些工资收入 。 其二 , 在抖音、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上 , 老胡有千万粉丝 。 因此 , 老胡是自媒体达人 。 而且 , 老胡的产量很高 , 图文、视频等作品频出 。 因此 , 老胡一年有一些额外收入 。 我们先说工资收入 。 胡锡进在《环球时报》工作了二十三年 , 其中有十五年是总编辑 。 据悉 , 《环球时报》是人民网的下级单位 。 作为《环球时报》总编辑 , 老胡一年的工资收入为50万元 。 说完工资收入 , 我们再来说一说他的额外收入 。 前面提到 , 老胡有千万粉丝 。 因此 , 老胡的自媒体收益可达1200万元 。 这样算下来 , 胡锡进一年的收入 , 折合成人民币为1250万元 。胡锡进一年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
除此之外 , 我们也能从老胡的日常生活中看出端倪 。 1989年 , 胡锡进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时 , 还是不名一钱的穷小子 。 由于缺钱 , 老胡一直在北京租房子住 。 直到2000年 , 老胡才在北京有一套两居室 。 但是 , 自从做了自媒体以后 , 老胡的收入暴涨 。 据白岩松、朱军等人介绍 , 老胡有钱以后 , 在北京买了一栋豪宅 , 价值2500万元 。 我们都知道 , 普通人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 。 要想在北京买一栋豪宅 , 普通人可能需要工作五百年 。 但是 , 老胡拥有这一切 。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老胡的收入颇高 。相关新闻胡锡进:最新风波出在清华大学身上 这尤其让人遗憾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现场回应指出 , 应该说 , 经过这五年的建设 , 相关学校不断地汇聚优质资源 , 不断地加强内涵建设 , 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 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 尤其是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 , 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进入世界前列 ,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 还有很艰巨的任务 , 所以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她补充表示 , 下一步 , 教育部也会引导各建设高校 , 进一步加大改革 , 进一步提升内涵 , 不断地加快建设进程 , 以此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 也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最新风波出在清华大学身上 , 这尤其让人遗憾 。 ”昨(24日)晚 ,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在微博发出上述感慨 , 理由是外界对这所中国顶级名校做出正面表率寄予很高期望 , 但后者对外轻率发布了“突破中国知识界和舆论场普遍认识”的结论 。很显然 , 由清华大学组织专家评估“双一流”建设周期效果 , 自评“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所引发的争议 , 还在继续 。胡锡进一年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
胡锡进在这条评论中指出 , 有关清华的这次评估或许有模型内的一些数据支持 , 但该结论突破了中国知识界和舆论场的普遍认识 , 做此绝对结论并且这样对外发布至少是轻率的 。与此同时 , “中国公众对涉嫌浮夸的任何表现都非常敏感、反感” , 所有有影响的机构都应汲取前车之鉴 。而从有关清华大学的评估迅速引起舆论反弹 , 到教育部很快给出客观评价来看 , 胡锡进认为中国舆论和机制有比较强的纠偏功能:“中国舆论对浮夸的反应之快之有效 , 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