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新经济|他为何大胆接下WeWork?( 二 )


估值一路狂跌 , 市场面对无止境烧钱、亏损的WeWork , 瞬间失去信心 。 公众对其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产生深深的怀疑 , 而创始人亚当·诺依曼经常在其私人飞机上吸食大麻 , 平时酒水不断且酷顶级爱龙舌兰 , 创始人个人生活作风奢靡等问题 , 更让投资者对WeWork发展前景堪忧 。 亚当与软银也开始出现裂痕 。
到了9月初 , WeWork背后最大股东日本软银集团要求其立刻暂停上市 , 理由则是投资机构兴趣很淡 , 强行上市后股价、市值会迎来一波暴跌 。 无疑 , 会演变成一场失败的上市 。
IPO终止后 , 软银与WeWork达成协议 , 向后者提供新融资 , 包括50亿美元新融资及向软银现有股东发出高达30亿美元的邀约收购 。 还将加速兑现提供15亿美元投资承诺 。
【IT新经济|他为何大胆接下WeWork?】IPO折戟两周后 , WeWork股票在私募市场出售 。 私募市场流动性和透明度不如公开市场 , 碍于WeWork股票发行条款不能直接交易 , 公司随即创造合成股票 , 可以场外交易 。 这也导致WeWork交易价格远低于实际股票估测价 , 共享办公鼻祖WeWork估值只剩70亿美元 。
也在这时 , “北境之王”亚当?诺伊曼被迫出局 , 卸任公司董事长一职 , 转而担任董事观察员 。 COO马塞洛?克劳尔则在15亿美元到账后任WeWork董事会主席 。
2019年11月 , WeWork经营状况跌到谷底 , 为削减成本 , 迅速裁减4000个工作岗位以收窄业务规模 。 也在此时 , WeWork开始撤离中国、印度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 关闭了入驻率不高的办公点 , 转而优先考虑美国、欧洲、日本三个市场 。
10个月蒸发400亿美元、创始人退位、裁员数千名 , 还不是终局 。
今年4月 , WeWork背后最强大的资本方软银决意放弃共享办公赛道 , 宣布撤回30亿美元股票收购计划 。 回顾已经投资的100亿美元 , 软银此举被看做“割肉止损” 。

IT新经济|他为何大胆接下WeWork?
本文插图

从孙正义到李曙君
谁将坐拥共享办公的天下?
2019年11月 , 带头投资WeWork的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 , 在东京新闻发布会上鞠了一躬 。
他曾坚信WeWork“将在10年内创造出可观的利润” , 3年投资110亿美元后 , 狠人孙正义认错了 , “我对这些投资的判断在许多方面都不正确 , 对此我感到很遗憾 。 ”
不到一年时间 , WeWork背后的投资人由孙正义变为李曙君 。 而这几年 , 国内共享办公赛道死伤无数 , 李曙君为何会在此时接手WeWork中国业务呢?
其实 , 挚信资本早在2011年就投资了共享办公行业 , 比孙正义还早5年 。 那年 , 挚信资本联合红杉资本投资共享办公企业创富港 , 前者持股5.56% , 到了2016年4月18日 , 创富港挂牌新三板 。
截至目前 , 创富港报收24.5元/股 , 无从查悉挚信资本9年前投资时该公司的估值 , 但这笔投资无论如何 , 都是赚钱的 , 而李曙君显然清楚国内共享办公的价值 。
换个角度看 , 泡沫退却后的共享办公 , 真正的商业价值浮现 。 李曙君此时出手WeWork中国业务 , 不失为入手好时机 。
将挚信资本麾下两家共享办公企业对比来看 , 实则为互补存在 。 创富港业绩稳定 , 2019年营收5.38亿元 , 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0.7万元 。 今年上旬 , 该公司营收已经做到2.81亿元 , 净利润为1812万元 。 共享办公行业少见盈利 , 这样的业绩实属难得 。
每一种商业模式都有两面性 。 创富港业绩稳定 , 但商业模式想象空间十分有限 , 其局限性在于互联网 。 与之相对的是 , 挚信资本接管WeWork中国业务后 , 由姜跃平担任公司CEO , 从他个人从业经历推断 , WeWork中国业务未来经营会侧重互联网打法 。 自此 , 挚信资本的共享办公版图将更加完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