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双轮驱动”不可割裂——厘清当前对外开放的几个理解误区(下)

国内国际双循环 , 是驱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双轮” , 绝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 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 , 我们既不能沿袭改革开放初期由客观条件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 , 也不能因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而收窄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 , 仅靠国内大循环“独轮”驱动 。 唯一正确的选择 , 就是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全力打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
回顾新世纪以来 ,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 外贸进出口在经历了“前高后低”的增长变化后 , 对国民经济驱动的边际效用递减 。 其中 , 两大外部原因不容忽视:一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 对外出口下行压力陡然增大;二是由于美方对我极限施压 , 世界数一数二的两大经济体贸易关系波谲云诡 , 使全球经贸前景陷入阴影 。 但同时亦需高度关注的是 , 尽管外部环境趋紧 , 但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却韧性十足 。 这是因为 , 外需市场急剧变化激发我国经济内需与外需动能转换加速 。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 , 我国进出口总量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 , 到2019年 , 进出口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降至32% 。 同期 , 我国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接近60% 。 这些迹象充分表明 ,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已成呼之欲出之势 , 这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逻辑 。
从更宽阔的历史视野看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 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这一基本事实没有变 , 变化的是机遇挑战的具体内容 。 我们比以往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在变局中开新局 , 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规律 , 在全力构建国内大循环强有力的主体支撑的同时 , 以更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这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争取主动的法宝 。
当前 , 在疫情重挫全球贸易投资的复杂背景下 ,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特点尤为抢眼 。 当务之急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 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一手抓好国内大循环主体构建 , 一手抓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机制联通 。
立足国内 , 我们要多管齐下 , 精心夯实国内经济大循环主体之基 。 一是通过创新创业创造新供给、催生新需求 , 打通淤点、疏通堵点 , 引领国内大循环;二是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催生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 拉动国内大循环;三是通过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机遇 , 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 , 破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发展魔咒 , 以数字经济“赋能”国内大循环;四是通过强化措施进一步做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中低收入群体 , 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 以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和收入提升支撑国内大循环 。
面向国际 ,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和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逆境之中 , 我们更要处乱不惊 , 善于在变局中谋发展、开新局 。 要通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 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和推动多边双边合作深入发展 , 以更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助力国内经济大循环 ,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
【经济日报|“双轮驱动”不可割裂——厘清当前对外开放的几个理解误区(下)】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 。 明年起 , 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 立足重要历史关口 ,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 , 尽快构建起新发展格局 , 意义十分重大 。 我们要上下一心 , 把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有机整体 , 系统谋划、精心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工程 , 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 ,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 确保中国经济乘势而上、行稳致远 。 (金观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