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迷|被誉为“小侯宝林”到底是福还是祸?张寿臣都“骂”他是假侯宝林


【相声迷|被誉为“小侯宝林”到底是福还是祸?张寿臣都“骂”他是假侯宝林】
相声迷|被誉为“小侯宝林”到底是福还是祸?张寿臣都“骂”他是假侯宝林
本文插图

相声门里有句老话叫一柳三火 。 但凡嗓音条件优越的演员 , 或多或少都有两段代表性的柳活 。 演员使柳儿往往能获得更火爆的现场效果 。 在众多相声名家当中 , 天津的刘文亨先生在学唱方面具有极为鲜明的代表性 。 而“小侯宝林”的美誉也伴随着他走过了几十年的从艺生涯 。 但因何被冠以这个称谓呢?有人说因为刘文亨本人崇拜侯宝林大师的艺术 , 在表演风格上尽可能向侯先生靠拢 。 也有人认为 , 侯宝林和刘文亨都善使柳活 , 学唱京剧、地方戏的水准与专业演员不相上下 。 论辈分刘文亨要矮侯先生一辈 , 故以“小侯宝林”称之 。
相声迷|被誉为“小侯宝林”到底是福还是祸?张寿臣都“骂”他是假侯宝林
本文插图

能得到如此美誉 , 无疑是对一个相声演员莫大的赞许 。 但与此同时 , 个人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也无形中被束缚了 。 即便学唱再逼真 , 还是跳不出一个“小”字 。 当年张寿臣就曾严肃提醒过他 , “这样学侯不行 , 学者俗 , 像者死 , 因为有一个侯宝林了 , 你学得再像也是假侯宝林” 。 刘文亨与侯先生在相声表演上确有相似之处 , 只不过曲艺论家将其放大了 , 很多观众因此给刘文亨定义为侯宝林的追随者 。 事实上 , 刘文亨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和舞台魅力 。 倘若真的一味模仿 , 相声界也难很有他一席之地 。 比如同样使学唱的段子 , 侯先生铺纲的口风既有旧社会老艺人的痕迹又带着学者之风 。 刘文亨则不然 , 铺平垫稳听不出半点江湖口 , 一字一句说出来四平八稳 , 俨然一副文人形象 。
相声迷|被誉为“小侯宝林”到底是福还是祸?张寿臣都“骂”他是假侯宝林
本文插图
都说刘文亨的学唱占一绝 , 但说相声终归还是以说为主 。 单纯卖柳没包袱 , 时间长了观众自然审美疲劳 。 除了柳活 , 刘文亨在说逗两门同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 也许是柳活太出众 , 以至于让观众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精彩表现 。 今天就来和众位聊聊 , 抛开学唱的刘文亨 。
相声迷|被誉为“小侯宝林”到底是福还是祸?张寿臣都“骂”他是假侯宝林
本文插图

传统相声《找堂会》是马季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 曾先后与刘宝瑞、赵世忠两位相声前辈合作过这段 , 他演绎的《找堂会》如今也是观众最熟知的版本之一 。 其实这块活刘文亨当年也使过 , 而且从细节处理上更显高明 。 这段相声创作于解放前 , 讽刺的是旧时掮客巧言令色、剥削艺人的丑陋嘴脸 。 新中国成立后 , “堂会”一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 今时已不同往日 , 再按过去的册子一字不差地演 , 年轻观众不免有陌生感 , 很难不理解“堂会”是什么意思 。
相声迷|被誉为“小侯宝林”到底是福还是祸?张寿臣都“骂”他是假侯宝林
本文插图

在刘文亨的表演中 , 把《找堂会》换成了《请剧团》 , 原先的梁子没变 , 但剧团的概念在当时社会普遍熟悉 , 和各年龄段的观众都不存在距离感 。 此外 , 内行观众可能发现 , 马季使把这块活使的相当火爆 , 这其中刘宝瑞先生扮演了关键角色 。 故事情节是由逗哏的推进 , 但节奏尺寸、包袱的效果却尽在捧哏的掌握之中 。 刘宝瑞恰如其分的几次二起楼的包袱也给整段表演增色不少 。 反观刘文亨、王文玉的《请剧团》由始至终都是逗哏演员掌控全局 , 捧哏的王文玉先生则肩负着起承转合、穿针引线的作用 。
相声迷|被誉为“小侯宝林”到底是福还是祸?张寿臣都“骂”他是假侯宝林
本文插图

相声表演的学不光是学唱 , 还有学方言 。 在这方面刘文亨先生有三段颇具代表性的段子 , 《新风尚》《老大难》以及《评书漫谈》 , 其中前两段都是由他亲自创作而成的 。 这三段分别仿学了广东话、天津西郊方言和天津话三种地方方言 , 这里用到的学是为段子整体服务 , 不是噱头 , 更不会喧宾夺主 。 人物、情节、包袱三者支撑起来的相声才更有生命力 。 可能有些段子大家记不清具体的名字 , 但只要一提到“剜眼”、“老人单”、“这回说谁 , 话说常胜将军赵云赵子龙......”这些字眼 , 观众都能清楚的记得刘先生在台上传神的演绎 , 这就是相声演员说的魅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