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春秋的最后霸主,成功吞并吴国的越国为何没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 然而其霸业却如昙花一现 , 在勾践去世后 , 越国的光芒就褪去 , 终于在战国时代默默无闻 , 没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 , 到了战国中后期 , 越国先是让楚国吊打 , 因而失去争霸中原的资格 , 而其地处荒蛮 , 自然无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
造成这种局面 , 大致有如下原因:
一、越国未能顺应历史潮流,推进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上明显落后于楚、秦等国
进入战国以来,各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赵烈侯采纳荀欣、徐越的建议实行改革,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进行改革,齐威王任用邹忌进行改革,燕昭王任用乐毅进行改革 。
各国的变法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打击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小农经济,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君主集权 。
所以,在各国变法之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国力逐渐强大,魏、齐、楚、秦先后称雄于列国 。
与此相反,从勾践称霸中原开始,越国就放弃了改革的路线,他排斥主张改革的人物,如范蠡被迫出走、文种被逼自尽、计倪不得不伴狂 。
战国七雄|春秋的最后霸主,成功吞并吴国的越国为何没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越王勾践之世已在国内实行分封制,分封宗室子弟为王为君,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先后被封的有宋王、摇王、干王、荆王、鸿王和周宋君、余复君、上舍君等 。《越绝书·记地传》记载,还封范蠡子于苦竹城 。
又封立东瓯,《路史·国名纪四》引《越绝书》云:
“东瓯,越王所立也 ,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范蠡筑” 。句践的四世孙越王朱句时,《墨子·鲁问》记载:“子墨子游公尚过于越,公尚过说越王,越王大悦 。谓公尚过曰:“先生苟能使子墨子于越而教寡人,请裂故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墨子 。”
《吕氏春秋·高义》亦载:
“子墨子游公上过于越 。公上过语墨子之义,越王说之,谓公上过曰:‘子之师苟肯至越,请以故吴之地,阴江之浦,书社三百以封夫子 。”(二十五家为一社 。三百社,七千五百家)可见当时仍行分封制,这是历史的倒退现象 。
即使在越王无强败亡以后,“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 。”(《史记·越世家》)
这既反映了句践分封同姓子弟所酿成的后果,也说明了越国彻底失去了争雄中原的资格 。一个政治经济制度落后的国家,在诸侯争雄的时代,是不可避免地会最终走向灭亡 。
战国七雄|春秋的最后霸主,成功吞并吴国的越国为何没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越国在进入战国以后内乱不断,这是越国霸业衰落以至于灭亡的一个直接原因
越王勾践死后不久就发生内争,《越绝书·吴地传》记载:“越宋王城也,时与播城王周宋君战于语招,杀周宋君 。”这是越国封君宋王与播王、周宋君之间内战 。句践死后十六年,又发生了宫廷残杀,今本《竹书纪年》载:“于越子不寿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句立 。”《史记·越世家·索隐》所引古本《竹书纪年》记录了不寿被杀的年代:“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育姑,次朱句立” 。是在公元前448年 。
不寿和朱句之间的王位继承是通过官廷内部的残杀实现的 。越王翳三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又发生了宫廷残杀,这次官廷内乱长达十余年,先后被杀的国王有翳(诸咎所杀)、请咎(大夫粤所杀)、莽安(大夫寺区之弟思所杀) 。
战国七雄|春秋的最后霸主,成功吞并吴国的越国为何没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次内乱,从宫廷内部发展到外部,即掌权的大臣开始用弑君的手段废立君王;这次内乱,又使吴人得以利用,插手越国内政,废立越国国君 。长期内乱不仅严重削弱了越王朝的统治力量,更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越国社会经济也遭到严重破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