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考察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

基础本体论弱于从社会和历史方面解决当代危机 , 这就需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的补充 。 由此 , 马尔库塞尝试勾连起生存论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 , 而论述的中心则是“历史性”概念 。
“要是不低估上两个世纪其他重要思想家之重要性 , 那么现代哲学的抉择就意味着 , 要么海德格尔 , 要么马克思 。 换言之 , 当代哲学若想立于其时代的高峰 , 就必须决定 , 是从马克思还是从海德格尔出发(或者也许是从二者出发) 。 ” 海德格尔去世翌年 , 南斯拉夫实践派代表人物加约·彼得洛维奇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讲座中表达了上述看法 。 这一论断今日看来虽不免有绝对之嫌 , 却启发我们认识到 , 着眼于海德格尔思想的效果历史 , 是深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主义
一方面 , 生存主义(即存在主义)不能概括海德格尔的整个思想道路 。 从海德格尔思想效应的角度深入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有关流派和人物的研究 , 就不能拘泥于传统上“生存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领域 。 另一方面 , 海德格尔虽然在方法上从出于胡塞尔现象学 , 但后者对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亦有其独特而深刻的影响 。 具体而言 ,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 , 大部分与海德格尔思想无关 。 因此 , 区别于“生存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 ,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值得提出并重视的研究课题 。
首先 , 随着海德格尔德文版全集的不断出版 , 研究者得以充分把握海德格尔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 海德格尔从未系统论述过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 他的零星见解见诸20世纪30—70年代的文本中 。 这就是说 ,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是在后期海德格尔存在历史之思中出场的 。 在此语境中 , 海德格尔基本上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马克思的思想 , 虽然对马克思的历史观念等某些具体观点持肯定态度 , 但海德格尔总体上认定 , 马克思处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终结之处 , 其思想依然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翻转 。
其次 , 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海德格尔批判 。 卢卡奇后期思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1949年发表的《海德格尔重生》一文 , 卢卡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 全面否定了海德格尔从《存在与时间》到《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的思想 。 卢卡奇认为 , 海德格尔哲学是一种为纳粹主义创造合适氛围的前法西斯主义哲学 , 因始终基于某种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命感受 , 所以海德格尔思想并不存在真正的“转向” 。 非理性主义、主观主义、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 , 是海德格尔思想一以贯之的特征 。 由于生存主义的主观性原则和现象学的主观性方法论 , 海德格尔整体上错失了已被马克思科学揭示的具体社会世界的结构、运动方向和规律 。 总体而言 , 《海德格尔重生》奠定了卢卡奇随后在《理性的毁灭》和《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批判海德格尔的基调 。
狭义的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
这一概念具体指向马尔库塞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 旨在综合生存论本体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 也就是施密特(A. Schmidt , 1990)等后来大多数研究者所使用的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概念 。 “什么是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 , 是沃林为《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赫伯特·马尔库塞》一书所作的长篇导论的题目 。 在这篇文章中 , 沃林试图阐明马克思主义和基础本体论在早期马尔库塞处的相遇 , 这对于理解马尔库塞思想早期的发展 , 以及左翼思想与海德格尔思想从亲近到背离的发展 , 都具有重要意义 。 20世纪头20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危机和认识论危机 , 促使马尔库塞亲近卢卡奇和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 。
在此视野中 , 《存在与时间》隐藏的对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生存论本体论批判和反现代科学倾向 , 成为马尔库塞重释马克思主义和弥补其主观方面的重要资源 。 基础本体论弱于从社会和历史方面解决当代危机 , 这就需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的补充 。 由此 , 马尔库塞尝试勾连起生存论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 , 而论述的中心则是“历史性”概念 。 然而对于“历史性”的进一步思考 , 促使马尔库塞反思海德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倾向 。 在他看来 , 海德格尔的方法无法真正从存在下降到存在者 , 因此对于具体性的承诺终究是虚妄的 。 其后 , 一方面 , 随着《巴黎手稿》在30年代初的出版 , 马尔库塞在马克思那里找到了他曾经试图在海德格尔处寻找的思想资源 。 另一方面 , 政治局势的恶化 , 促使马尔库塞政治上进一步左转并离开德国 。 由此 , 马尔库塞在思想形式上结束了融合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尝试 。
在随后的研究中 , 沃林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海德格尔式的主题在马尔库塞后期著作中发挥何种程度的作用?换言之 , 马尔库塞后期思想的内容 , 是否依然涉及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事实上 , 皮克恩等人的研究早已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项工作(《单向度的人》)从根本上讲具有海德格尔式的特征 。 ”沃林则以自己的方式给出了类似的回答:“无需过多努力 , 人们就可以将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和其他后期作品中对社会技术统治的强有力批判追溯到他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期在海德格尔指导下发展出的知识框架 。 ”就此来看 , 传统意义上的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概念不仅指向马尔库塞的早期思想 , 而且马尔库塞后期思想也具有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 质言之 , 在以往主流学术语境中 , 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尔库塞思想 , 因而是狭义的 。
广义的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
回顾相关学术史可知 ,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波斯特(M. Poster)和齐默尔曼(M. E. Zimmerman)等学者分别用“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来描述富热罗拉和科西克等人的思想 , 而并不特指马尔库塞思想 。 不仅如此 , 在从海德格尔思想的历史效应角度给出的最新解说中 , 德莫凌克(C. Demmerling)将马尔库塞思想、吕西安·戈德曼思想、科西克思想以及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思想都归为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 。 就此来看 , 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概念有待从狭义扩展为广义 , 而后者之所指 , 则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一股潜藏的、跨越传统派别的思潮 。 那么如何判定和研究这股思潮呢?
其一 , 弗朗岑提出的相关判断和依据仍有启发性 。 这就是说 , “马克思主义的海德格尔接受”是判定具体哲学家思想属于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充要条件 。 据此不难发现 , 不仅马尔库塞思想 , 而且施密特、阿克塞洛斯、科西克、彼得洛维奇等人的相关思想 , 都可被归为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 。 虽然传统上这些哲学家分属不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 , 但在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名称下 , 则共属一股相同的哲学潮流 。
其二 , “马克思主义的海德格尔接受”往往与“马克思主义的海德格尔批判”密切交织在一起 , 在不同哲学家处各有侧重 , 因此 , 对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不能排斥对“马克思主义的海德格尔批判”的考察 。 如果说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思潮中 , 海德格尔思想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交融的向心力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海德格尔接受”构成的 ,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海德格尔批判”则表现为一种突出海德格尔思想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对峙的离心力 。 在此意义上 , 卢卡奇、阿多诺以及巴迪欧等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值得重视 。 虽然对这些哲学家相关思想的研究并不构成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却为这种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国外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9CZX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相关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体论|考察海德格尔式马克思主义】责任编辑:刘岩排版编辑:刘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