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五名农民工的就业之变( 二 )


“政府帮我解决启动资金和土地 , 还主动联系镇属学校食堂等销路 。 ”胡传平介绍 , 香菇基地的鲜菇产量较大 , 多数鲜菇是往县城蔬菜市场批发 。 由于鲜菇的保质期比较短 , 鲜菇的市场需求饱和时 , 他就购置烘焙设备、引进加工技术 , 对鲜菇进行加工烘焙 , 加工成干菇 , 装袋销往外地 。
谈到未来 , 胡传平表示 , 他一方面将扩大香菇的生产基地 , 一方面将建成香菇生态观光园 , 让游客亲临现场 , 体验种菇、采菇的乐趣 。 其次 , 通过基地的作用 , 全面带动乡亲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 增加平菇、金针菇等珍稀菇种的生产 , 让更多的群众发财致富 。
归雁经济呈泉涌之势
集“老、边、山、穷”于一体的城口县 , 75%左右的耕地为倾斜25度以上的坡地 , 且多为“巴掌田”“鸡窝地” , 该县通过抓好回引、留住、发展、带动四个关键环节 , 巧用大巴山“山、水、谷、林”等乡村元素 , 大力发展归雁经济 , 产业发展已呈泉涌之势 。
“走南闯北在外打工多年 , 如今回家开办起了酿酒厂 。 ”在城口县蓼子乡当阳村 , 听着王守毅娓娓叙述 , 他返乡创业不仅实现了农产品就地加工 , 还利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 , 帮助本地贫困户发展中药材 , 收购玉米 , 形成了一条以酒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链 , 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 。
而在该县庙坝镇排山村150亩的双金山地鸡养殖基地 , 采访人员看到这里红冠黑羽的山地鸡数只一群 , 或在山林间跑动 , 或在路边、树上歇息 。 指着成群的山地鸡 , 基地经理、返乡创业的周其双说 , 正是靠着这些山地鸡 , 他才有了一份稳定发展的事业 。
如今 , 周其双的基地里每年可出栏1.2万只山地鸡 , 加上从附近农户收购来的 , 基地里每年可卖出3万只山地鸡 。 按照每只4斤、每斤25元计算 , 每只山地鸡至少可卖100元 。 “供不应求 , 不少都销往陕西、四川等地” , 仅去年一年 , 他的纯收入就达到了18万元 。
“为鼓励农户扩大养殖规模 , 政府在养殖的不同阶段都给予了补贴 。 ”城口县扶贫办副主任冉孟贵介绍 ,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 农户修建鸡舍政府给予每平方米40元的补贴;每建一个育雏室补贴1000元;购买孵化机等设施再补贴50% 。
目前 , 排山村3963户农户中 , 有1462户养殖山地鸡 , 年均出栏达20万只 , 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
【工人日报|五名农民工的就业之变】李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