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五名农民工的就业之变

五名农民工的就业之变
阅读提示
有人在东南沿海工厂打工 , 遭遇企业产品滞销;有人为了生计东奔西走 , 没有稳定收入;有人工资虽高 , 却远离家人无法照料……农民工外出务工遭遇的这些难处 , 在家乡提供的机会下迎刃而解 。 创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 解决启动资金和土地难题 , 在创业就业的不同阶段给予补贴 , 这些措施激发出农民工为家乡创造价值的内生动力 。
重庆城口县庙坝镇香溪村村民牟桃春 , 家里有两个老人 , 带着两个孩子读书 。 夫妻俩外出打工 , 为两个孩子赚取生活费和学费 。 但是这几年打工不景气 , 去年牟桃春在福建电子厂做了3个多月 , 结果工厂因为产品滞销发不出工资 。
去年暑期 , 牟桃春回乡抢收庄稼 , 参与返乡创业园组织的就业招聘 , 成功地在创业园中的天宝药业找到一份药材研磨工作 。 目前 , 牟桃春平时在天宝药业赚钱 , 周末带孩子 。
【工人日报|五名农民工的就业之变】这个重庆最偏远的区县 , 目前已经累计吸引2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带着项目、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就业 , 成立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一定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50多家 , 带领全县1.6万余农户 , 通过基地种养殖业 , 招录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等渠道 , 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
这些农民工是如何实现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创业就业的转变?近日 , 采访人员采访了几名农民工 。
返乡创业园筑巢引凤
“感谢镇里创办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 把我回乡挣钱的愿望实现了 。 ”牟桃春高兴地对采访人员说 。
据庙坝镇返乡创业园工作人员介绍 , 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 计划总投资300万元 , 自开园以来已投资80万元 。 租用场地面积6000平方米 , 能同时容纳60户企业入驻 。 现已入驻企业33户 , 可直接带动就业500人 , 入驻企业总投入达1500万元 , 注册资本总额达5568万元 。
创业园企业为返乡农民工带来了工作岗位 , 返乡农民工同样为创业园企业创造了价值 。
庙坝镇罗江村尖角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何泽有 , 过去为了生计到处打工 , 食品加工厂干过 , 钢铁冶炼厂干过 , 也到福建出海打渔 。
2018年 , 何泽有听说老家庙坝镇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 毅然回乡加入创业大军 , 在政府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开办了尖角梁生猪养殖合作社 , 通过两年多的养殖技术升级 , 雇佣了3名返乡农民工和贫困户人员 , 合作社年出栏生猪300头 , 年产值70万元 。
朵朵香菇如花绽放
“40岁以前在外面打工 , 干过很多活 , 后来我想 , 打工就算工资高一点也是帮别人赚钱 。 2010年 , 村里有村民开始种香菇 , 我发现村里土地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方便 , 而且全县菜市场的香菇都是靠外地运输 , 政府又大力支持 , 于是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 ”胡传平说 , 种香菇虽然辛苦了一点 , 但赚的钱都是自己的 , 种得好的话比打工赚钱 , 且不用东奔西跑 。
“这里很适合种香菇 , 我租了近30亩地 , 现有香菇近5万棒 , 收入不错 。 ”在城口县高观镇施礼村 , 惠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胡传平说起自己的香菇事业 , 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胡传平说 , 此前村里的一些家庭小规模生产香菇 , 但前景不怎么好 , 主要原因是经营相对分散 , 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集中销售模式 , 很难形成稳定的市场供应量;没有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 , 生产管理水平比较低 , 出菇率和香菇的质量都不高 。
去年2月 , 胡传平拿出在外打工的20多万元积蓄 , 在高观镇施礼村承包近30亩土地 , 聘来6名员工 , 建成生产香菇大棚12个 。 随即 , 挂牌成立城口县惠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我种的香菇 , 从来不施化肥 , 用有机肥料 。 ”胡传平说 , 正是因为不用化肥、农药 , 所以香菇卖相好 , 营养价值高 , 吃着放心 。 去年 , 平均每个菌棒的产量是3斤鲜菇 , 5万个菌棒至少能出产15万斤 。 按照4元每斤的市场批发价格 , 毛收入近60万元 , 除去每个菌棒成本1.5元左右 , 全年纯收入可达50多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