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大观园|朝鲜战争反思录:中、美、苏、日四个国家都有什么得与失?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 , 1950年10月25日 ,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 开赴朝鲜战场 , 进行了一场为时3年的波澜壮阔战争 。 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之一 , 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 , 双方投入战场的兵力最高峰时达到了320万 。 它对当时整个世界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其余波至今仍在回荡 。
文章图片
这场战争 , 除了南北朝鲜以外 , 中、美、苏、日四个国家受其影响最深 , 苏联、日本虽然没有直接参战 , 一个渔翁得利 , 一个借机发财 , 反正都是赢家 。 中美两国则是一言难尽 , 有得有失 。
胜中有失的中国
我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粉碎了美国把朝鲜、台湾、越南作为矛头指向中国三条战线 , 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 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安全 。 保障了国内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高地威望 , 成为国际社会中谁都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三是通过战争 , 解放军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 , 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
文章图片
但是 ,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去的也不少 , 至少有: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机会 , 使祖国的统一大业至今尚未完成;付出了人力财力的巨大代价 , 死亡数十万人 。 消耗各种物资560余万吨 , 且要偿还苏联13亿美元的军火 , 这对百废待兴国力贫穷的新中国是一笔极其沉重的负担;再则就是中美两国进行了长达20年的对峙 , 国际生存环境恶劣 。
失中有得的美国
【文史大观园|朝鲜战争反思录:中、美、苏、日四个国家都有什么得与失?】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分 , 主要表现在:一是美中敌对是美国在战略中犯的最大错误 。 在美苏冷战中美国本应尽量少树敌 , 全力对付苏联 , 以维护它的战略重点欧洲的战略利益 。 结果 , 战争一开始就派第七舰队去台湾海峡 , 又挥师鸭绿江边 , 激中国出兵而并未触及它的主对手苏联 , 从而失去了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机会 。
文章图片
二是美国使用了自己全部陆军兵力的三分之一 , 海军兵力的分之一 , 空军兵力的五分之一和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新器 , 消耗战争物资7300余万吨 。 伤亡及被俘39万人 , 按当时的物价计算 , 美军的战争开销高达200亿美元 , 严重消耗了美国的实力 。
但是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也有所得 , 在盟友面前建立了信任 , 使以后的北约组织及其军事司令部得以顺利建成 。 其它地区性集体安全组织也逐渐建立起来 。
渔翁得利的苏联
苏联在战争初期派遣了空军志愿兵参战 , 美军虽然发现了这一点 , 但是为了避免刺激国内民众 , 一直没有对外公布 。 苏联人还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和22个空军师的装 , 备但大部分都是有偿的 。 中国从1950年至1955年欠苏联约13亿美元的债务 , 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抗美援朝的军火贷款 。 苏联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 它的国际声望空前提高 。
文章图片
西欧对它又畏又敬 , 美国处于被动困难的境地 。 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老大哥的份量加大 。 朝鲜战争切断了中美可能建立的关系 , 大大地巩固了苏联的东方战线 。 朝鲜战争的结束 , 使苏联具有良好的机会和充分的力量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 , 开始走向争霸世界的超级大国 。
然而 , 福兮祸所伏 , 朝鲜战争使中国领教了同苏联结盟的滋味 , 认识到苏联只关心自身的安全和在建立一条由对苏友好国家组成的缓冲带 。 中苏交恶的萌芽从此产生 。
借机发财的日本
众所周知 ,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遭到严重 , 国民经济几乎陷于崩溃的边缘 。 朝鲜战争的爆发 , 使得日本得以起死回生 。 战争期间 , 日本在朝鲜战争中成为美军的后勤和休闲娱乐基地 , 数十亿美元的军需订单使得日本发了一笔横财 , 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复苏 , 为60年代的经济起飞打下基础 。
文章图片
连日本学者也承认 , 如果朝鲜战争 , 日本就不可能在60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 这场战争至少为日本赢得了十年的时间 , 可谓获利丰厚!
推荐阅读
- 资深人士说文史|能否应付国内几大矛盾?特朗普:驻军军费高4倍,日本首相菅义伟
- 文在寅|韩总统文在寅提议:韩美联合宣布朝鲜战争正式结束
- 上观新闻|韩国总统文在寅提议:韩美联合宣布朝鲜战争正式结束
- 美国|文在寅提议:韩美联合宣布朝鲜战争正式结束!
- |传媒大学明年艺考设三关,初试仍考文史哲
- 资深人士说文史|中东产油国家日进斗金,为何弊端很大?,国际油价的飙升
- 孙子李兵解读|朝鲜战争美国为什么赢不了?因为志愿军把孙子兵法精神发挥到极致
- 三角解密|希望正式结束朝鲜战争,美国尚未回应,文在寅联大震撼演说
- 资深人士说文史|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农业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能否成为超级大国
- 浩然文史|随处可见的“石敢当”,到底是干啥用的?为何建筑里一定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