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杀手”罗永浩终于成功了一回

“风口杀手”罗永浩终于成功了一回
文/龚进辉来源:龚进辉(ID:gongjinhui2)那个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网红”罗永浩终于成功了一回 。昨天 , 他在《脱口秀大会》总决赛上自曝 , 自己欠下的6亿元债务已偿还近4亿元 , 不出意外的话 , 最快1年将还清余下债务 。 明眼人都看得出 , 罗永浩卖艺还债之路走得顺风顺水 , 与持续深耕的直播带货息息相关 , 简直是还债最大功臣 , 得以摆脱“老赖”身份 。都说直播带货来钱快 , 罗永浩实力演绎到底有多赚钱 。 据自媒体“Tech星球”计算 , 4月开播至今 , 他赚取的佣金费高达2.08亿元 , 坑位费赚了4亿多 , 这只是粗略统计 , 即便加上退货等因素影响真实收入、团队成本、税收 , 以及其带货能力起伏对佣金率和坑位费的影响 , 吸金能力也十分惊人 , 十足的人生赢家 。放眼所有行业 , 比直播带货来钱更快的行业少之又少 , 罗永浩抢占这一风口是明智之举 。 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优势、对产品的审美眼光 , 又能赚得盆满钵满 , 何乐而不为?因此 , 你会看到 , 短短半年 , 他便迅速成长为抖音带货一哥 , 跻身行业“四大天王” , 成功打了场翻身仗 , 欠广大锤友的一次成功终于还上了 。罗永浩终于迎来了一次难得的胜利 , 而且是大胜 , 不仅给长期支持的锤友一个满意答复 , 更是对“风口杀手”“行业冥灯”等负面标签一次强有力的回击 。 至少直播带货赛道 , 并没有因为他的入局而遭受重大打击 , 以至于做不下去 , 相反仍保持旺盛、强劲的发展势头 。事实上 , 罗永浩杀入直播带货赛道后 , 这一热门行业迎来很多变化 , 好的坏的都有 。 坏的方面指数据造假等乱象非常严重 , 不仅刷直播带货观看数据、粉丝数据、销售数据 , 一些不靠谱的MCN机构还专做商家的“杀雏生意” , 让人防不胜防 。不过 , 这是直播带货行业经历粗放式发展走向繁荣后留下的后遗症 , 这些阵痛属于正常现象 , 不可避免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 但整体影响可控 , 只要经历优化调整 , 引导行业步入发展正轨 , 未来仍大有可为 , 不至于走向没落 。 显然 , 罗永浩承受住行业巨变的压力 , 直播带货做得有声有色 , 业绩并未出现较大波动 。当然 , 罗永浩也别怪吃瓜群众“毒舌” , 之前被调侃为“风口杀手”“行业冥灯”不是没有原因 , 这与他经历手机、移动社交、电子烟三连败密切相关 。先说手机 , 2012年4月 , 锤子杀入手机行业 , 入场时机不早也不晚 。 与小米一样 , 其也是先从软件开始 , 再延伸到硬件制造领域 , 而且罗永浩的营销能力比雷军有过之而无不及 。 但尴尬的是 , 锤子销量、市场份额与声量完全不成正比 , 更无法与小米相提并论 。回顾锤子6年半做机史 , 2017年5月上市的坚果Pro是最畅销机型 , 半年卖出100万台 , 但在年出货量近4亿台的中国市场显得微不足道 。 更为扎心的是 , 罗永浩把坚果Pro大卖归功于用户只想要一个半价山寨iPhone 。众所周知 , 除了早期的T1、T2之外 , 锤子手机主要走性价比路线 。 用罗永浩的话来说 , 做手机不赚钱 , 只是用来交个朋友 。 的确 , 高性价比往往意味着毛利微薄 , 需要通过快速走量才能实现盈利 , 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下 , 锤子手机始终销量惨淡 , 不可避免陷入亏损境地 , 而尴尬的市场表现 , 又削弱了资本市场投资热情 , 无形中增加融资难度 。因此 , 在锤子陷入至暗时刻的2016年 , 曾两度发不出工资 , 各种版本的收购传闻四起 , 不得不通过向贾跃亭借款、大幅裁员等方式来度过难关 。 好不容易熬过2016年危机关头 , 2017年凭借坚果Pro的畅销 , 获得成都国资6亿元注资 , 成功实现起死回生 。但好景不长 , 此后发布的坚果Pro2、坚果3、坚果R1和畅呼吸空气净化器销量均不及预期 , 加上在备受质疑的TNT上倾注太多精力却颗粒无收 , 彻底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 2018年10月 , 锤子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 , 随之而来的是大幅裁员、股权冻结、砍掉产品线、缺货 , 债务缠身的罗永浩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2019年初 , 罗永浩把坚果品牌和手机业务作价3亿元出售给字节跳动 , 锤子背负的6亿元债务才有所好转 , 而坚果手机也彻底告别“罗永浩时代” 。 其实 , 锤子手机销量始终上不去 , 真心不能怪风口 , 只能怪自己 。 一个实锤便是 , 小米比锤子早2年起航 , 成功踩中智能手机换机潮的风口 , 如今已稳坐全球第四 。事实上 , 锤子手机失败的原因很多 , 但估计一向自信的罗永浩不会认为自家产品出了问题 , 因为他时常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 , 并抨击行业抄袭乱象 , 来彰显自身对产品创新的独特、执着追求 。 不过 , 我认为锤子恰恰败在产品上 , 罗永浩所做的种种努力只感动自己而已 , 不是用户思维主导 , 更像是贯彻个人意志 。比如 , 罗永浩的得意之作T1曾被列入“失败博物馆” , 这家博物馆对T1的评价值得他深思 , “锤子失败得非常特别 , 冷门需求置于相当高的优先级 , 毫无意义的对称美学 , 很符合强迫症用户的喜好 。 ”其他产品同样存在这一弊端 。“风口杀手”罗永浩终于成功了一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