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社科院调查:部分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避重就轻”( 二 )
然而 , 根据《报告》披露的数据 , 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偿债率和期限结构等关键判断信息透明度低 。
《报告》显示 , 除2018年无政府债务发生的6家评估对象外 , 共有175家评估对象未公开2018年度的债务率 , 总体占比高达87.94% 。 其中 , 省级政府、较大的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分别为21家、42家和112家 。
有196家评估对象未公开2018度政府债务的偿债率 , 总体占比98.49% 。 其中 , 省级政府、较大的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分别为30家、49家和117家 。
有153家评估对象未公开债务期限结构 , 总体占比76.88% 。 其中 , 省级政府、较大的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分别为21家、33家和99家 。
施正文介绍 , 债务率是政府外债余额与出口收入的比率 , 是衡量外债负担和外债风险的主要指标 。 债务率的国际公认安全标准是小于100% 。
地方政府偿债率 , 又称为财政偿债率 。 地方政府偿债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当年偿还本息金额+地方政府债券当年还本付息金额+地方政府外债当年的还本付息金额)/当年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该指标越高 , 说明偿债能力越弱 。
债务期限结构是指不同的债务期限搭配 , 从而影响债务融资治理效益 , 保证财务安全的一种债务期限组合方式 。 不适当的债务期限搭配不仅会影响债务融资治理效益 , 危及企业自身的财务安全 , 还可能危及国家的安全 。
为此《报告》指出 , 债务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债务违约风险 , 偿债率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的偿债能力 , 建议各级政府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增加公开内容 , 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公开债务率和偿债率 , 并设定警戒线 , 给政府性债务戴上紧箍咒 。
同时 , 债务期限结构可以衡量政府短中长期债务资金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 及时公开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 , 方便各地根据项目资金状况、市场需求等因素实行动态调节 , 合理安排债券期限结构 。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报告》指出 , 总体上看大部分政府未合理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数据 , 债务信息公开不够细致 。
财政部印发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中要求 ,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随同预决算公开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使用安排及还本付息等信息;随同调整预算公开当年本地区及本级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本级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安排等;随同决算公开上年末本地区、本级及所属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决算数 ,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还本付息决算数 , 以及债券资金使用安排等 。
《报告》分析 , 披露政府债务的使用情况 , 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 , 充分发挥对政府债务的公众监督作用 , 提升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 但评估发现 , 除6家没有发生政府债务的评估对象外 , 共有84家评估对象未公开2018年本级政府债务具体使用情况信息 , 总体占比42.21% , 其中有13家省级政府、10家较大的市政府和61家县(市、区)政府 。
为此 , 《报告》建议各级政府及时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 适时公开债务资金使用情况 , 能更好地防范风险、规范管理、接受监督 ,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施正文认为 , 地方债务信息公开透明有助于预防腐败 , 调动公众监督积极性 。 更重要的是 , 地方财政信息公开可以改善预算绩效 , 使政府项目在成本效益比之间获得平衡 。 财政部数据显示 , 截至5月底 , 2020年地方债券共发行31997亿元 , 其中新增债券27024亿元 , 再融资债券4973亿元 。 伴随地方债的扩容提速 , 护航六稳六保的效果将进一步深度显现 。 新增专项债券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 。 这将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 , 更好地发挥地方债券对六稳六保的保障作用 。 为此 , 加强地方债的风险防控和监管力度非常有必要 , 而提高地方债各种信息透明度无疑对上述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
推荐阅读
- 女人都“该”上黄网,男人都可能是琴童和来保
-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主要篇目介绍
- 大考|新闻1+1丨假期后的疫情防控,如何继续?白岩松对话疾控专家吴尊友
-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出版发行
- 疫情防控|人民网评:长假检验战疫成效,中国答卷棒棒棒!
- 追剧小能手|有“降级风险”的4所双一流, 实力排名一直不不乱, 确实有些吃亏
- 风险高 收入降 台商撤离中国大陆已成现实
- 农技老张|10月起,这3个行业上班的人有可能面临裁员的风险,希望没有你
- 背离与贬值风险—人民币汇率和美债收益率同创新高
- 杨华评论|UFC拳手兼职酒吧保安,一拳打碎醉汉下巴,骨折有永不愈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