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标题党:这些如雷贯耳的称呼实际情况如何?( 二 )

古代官职标题党:这些如雷贯耳的称呼实际情况如何?
《出警入跸图》中手持金瓜锤的大汉将军们大汉将军容易唬人 , 除了精良的装备以外 , 也与明初明军的作战体系有关 , 明初并不仅仅将“将军”一词作为对将领的称呼 , 作为一种职衔 , “将军”也同时隶属于征战时的行伍官系统 , 位列于明确军队的指挥系统 。在明初行伍中 , 存在着这样的行伍序列:征虏大将军:明初各将领中级别最高 , 统帅全军主力 , 常作为一场大规模战役的总指挥 , 在早期对于北元的大规模战争中被任命 。征某将军:比征虏大将军更次一级 , 负责指挥统筹单独一路的战事 。副将军:作为征某将军的副手 , 协助指挥战事 。参将:位列将军和副将军之下 , 是明朝建立伊始参与各类大型战役所设立的辅助将领 。这样的行伍系统 , 既能保证有效的统辖军队 , 同时还授予灵活 , 不受原本官职的限制 。 既有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元勋担任 , 也有高级卫所军官被选拔 , 这样的军事体系灵活多变 , 同时适应规模不一的战争 , 这样的“将军”在明初也颇有地位 。而“大汉将军” , 并不属于明初行伍序列 , 是个最多时足足有一千五百人的团队 , 因为既有名头又有卖相 , 很容易让人们对于名色各异的“将军”产生混淆 , 也对大汉将军的职能产生了误解 。如果将明初的大汉将军同当时的文学作品做个对比 , 和《西游记》里沙僧曾在天庭任职的卷帘大将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陪都六部:明朝官员“调养院”“院在太平门外 , 惟操江、全院间来同堂 。 四五御史 , 雍容礼貌 , 体统森严 , 殊无事事 。 ”曾在明朝南京工部任职的张瀚 , 在其著作《松窗梦语》中留下了这段在南京工作时无所事事的感慨 。 在明朝 , 南京与北京的官职 , 即使名号差不多 , 但真正的职权可是相差不少 。南京有些官员为什么那么闲 , 甚至被后世调侃为“调养院”?这还要从朱棣迁都北京说起 。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 , 并没有立马将北京定义为皇帝的常驻地 , 而仅仅是作为“行在” , 一直要到明英宗正统年间 , 北京才正式转正 。 与此同时 , 南京首都的地位也并没有被取缔 , 而是采用了南北两都制 , 南京六部也因此保留 。南京六部的设置和北京六部区别不大 , 官员的品秩也是南北如一 , 南北六部各设有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 南京六部无左侍郎) , 都察院设有左右都御使(正二品 , 南京无左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全都御史(正四品) , 下辖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 。古代官职标题党:这些如雷贯耳的称呼实际情况如何?
明朝官制简表权力机构设置如此 , 但因为国家政治中心北迁 , 南京六部的有些部门 , 诸如工部、礼部也就开始不怎么管事 , 而其他部门则要受制于北京的部门 。南京户部:掌管了部分的税收管理以及盐引颁发 , 负责帝国命脉的漕运事务 , 在玄武湖附近还保存了全国的黄册(户口档案) , 但财政要上交北京户部;南京兵部:负责整个南直隶地区的军务 , 形成了以守备、参赞、内守备等官组成的权力体系 , 是南京六部中职权最高的部门 , 必要时有权力调兵支援北京 , 但在军力调动上也多受北京掣肘;南京刑部:在南直隶地区有司法权 , 职权简单 , 与都察院等刑名机构少有事务;南京吏部:掌握了南直隶地区官员考核和七品以下人事任命 , 但其吏部官员任命和选拔则受北京掌握;南京工部:主要负责应天府区域内各地的修葺 , 职务简单;南京礼部:皇帝很少来南京 , 即便祭祀也要事先让北京方面同意 。对于上述种种 , 南京六部受到北京六部限制的事在明朝并不鲜见 , 不少南京官员对此也感觉很憋屈 , 毕竟虽然名号差不多响亮 , 但只要加上“南京”二字在前 , 无论是价值还是职权都要贬抑不少 。 也因此 , 南京六部也被当成官员的“调养院” , 成为在北京仕途不顺或即将致仕官员的一个职业生涯缓冲点 。名不符实的背后在历史上 , 各种名不符实的官职或称呼层出不穷 , 或因王朝更迭、制度嬗变贬值 , 或因字面意思模糊让人想当然 , 但在名不符实的背后 , 纵观历史变迁 , 其实也蕴含了国家制度、人文思想的变迁 。正如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说的:“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 , 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 , 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