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别称 。 据史书记载 , 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 自于汉代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 。 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 , 设立发丘中郎将 , 摸金校尉等军衔 , 专司盗墓取财 , 贴补军饷 。 也就应该能够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称的“汉墓十室九空”的道理 , 也能体味出他们“汉墓考古靠运气”话语中的无奈 。然而 , 有一些争议指出:《为袁绍檄豫州》的背景是袁绍率军与曹操开战 , 为使师出有名 , 袁绍命陈琳写此檄文 , 目的就是要给曹操扣锅 。 虽然曹操并未坚决否认过自己派人掘墓充实军饷一事 , 但公然为此设置官职 , 大张旗鼓的去刨坟的说法 , 历史学家往往是不认可的 。起源芒砀山西汉(前202─8年)王陵墓群 , 位于永城芒砀山境内 , 自汉梁孝王刘武起 , 梁国八代九王及王后、大臣均安葬于此 。 梁孝王是刘邦的孙子 , 汉文帝的儿子 , 景帝的同胞弟弟 , 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 ,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 也有着自己的遗憾 。 梁孝王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荣登九五 。生前遗憾身后补 , 既然在现世无法“圆梦” , 梁孝王就打算到另一个世界去完成未竟的心愿:建造规模巨大的陵墓 , 以便死后过过皇帝瘾 。梁孝王墓、梁孝王夫人:李王后墓等斩山作廊 , 穿山为藏 , 工程浩繁 , 规模宏大 , 形成年代早于明十三陵1300年 , 构筑规模大于明十三陵四倍 , 被中外考古界称誉“天下石室第一陵” , 并且 , 陵内设有中国最原始的冰窖和最早的坐便厕所 。 墓冢凿山而进 , 规模宏大 , 汉墓壁画被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这个墓群的标志性墓葬是梁孝王刘武的坟茔 。 刘武是文帝之子、景帝之弟 , 坐拥300里江山 , 富可敌国 。 刘武的陵墓形状之巍峨、陪葬之丰厚 , 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 , 汉梁孝王刘武都是一个悲情人物 。梁孝王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 在一定程度上说 , 正是由于他的参与 , 才有了“文景之治” 。 但毕竟 , “文景之治”不是“孝王之治” 。梁孝王虽然绝顶聪明 , 但他的梦想注定无法实现 。 他的悲哀在于 , 他有一个太能干的父亲和同样了不起的胞兄 , 他们都有足够的能力治理好国家 。 就算是有着遗憾 , 贵为文帝之子、景帝之弟 , 梁孝王刘武还是享受着超出一般的优厚待遇 。据《资治通鉴》载:“(梁孝王)每入朝 , 上使使持节以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 。 既至 , 宠幸无比 , 入则侍上同辇 , 出则同车 , 射猎上林中 。 ”和景帝同坐一辆车 , 那是什么规格!据说 , 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就是梁孝王 , 而景帝也非常喜欢这个能干的弟弟 , 所以窦太后、景帝、梁孝王母子三人常常在一起吃饭喝酒 。 公元前155年 , 母子三人又在一起喝酒 , 酒酣耳热、亲情荡漾之时 , 景帝情不自禁地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 ”景帝的意思是说 , 死后要把皇帝之位传给梁孝王 。 酒场上的话 , 很多时候只是说说而已 , 谁也不会完全当真 。 梁孝王当然也不会笨到相信这句话 , 但谁不喜欢听好话呢?“王辞谢 。 虽知非至言 , 然心内喜 。 太后亦然 。 ”只是让孝王死不瞑目的是 , 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实现他的帝王梦 , 生前遗憾身后补 , 因此 , 梁孝王把自已的陵墓修建得有如皇帝的王陵一样豪华 。梁孝王的墓在芒砀山群的保安山南山东侧半山腰 , 坐西面东 , 距山顶20米 。 梁孝王墓南北最宽处(回廊北耳室北壁至回廊南耳室南壁)32.4米 , 最高处3米 , 总面积约650平方米 , 总容积约1367立方米 。 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及10余间侧室、耳室、角室和排水系统组成 。 主室的四周建有回廊 , 回廊的东端与主室相通 。 回廊的四角都有耳室 , 大小一致 。 回廊内有十字街、饮马泉、黑水河等 。 在回廊与各室之间穿行很容易迷失方向 , 据说 , 曾有人进梁孝王墓后几天走不出墓道 。与其它梁王的墓葬不同 , 汉梁孝王墓前有庞大的寝园建筑 。 这些建筑是为祭祀墓主而建的 , 有专人管理 。 按照当时的规矩 , 只有帝王的陵墓才有资格建寝园 。 梁孝王墓之所以建有寝园 , 当然是因为一直忘不了他的帝王梦 。西汉自景帝开始 , 帝陵后陵都筑有陵园 。 一般来说 , 陵园都是宫城的缩影 。 汉代早期的寝园就在陵园内 , 位于陵墓的附近 , 属于陵墓的主要礼制建筑 , 又称为陵寝 。 寝园主要用于祭祀 。一般的王陵都是劈山后用巨石修砌 , 但梁孝王墓不是这样 。 梁孝王墓“斩山作廓 , 穿石为藏” , 工程之浩大、结构之独特、布局之对称 , 都是罕见的 。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 , 现代再来看梁孝王墓 , 仍然能看出当年的恢宏气派 。 梁孝王的寝园基址保存基本完好 , 南北长100米 , 东西宽50米 , 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 主要建筑基址有前庭、照壁墙、主殿、配房、天井、寝殿、庖厨等组成 。 在此建筑基址的外围是一周单面出檐的走廊 , 再外边是一圈寝园围墙 。寝园基址均为青石砌成 , 主殿前后还保留有青石台阶 。 整个基址范围内遍布着绳纹板瓦、简瓦的残片和一些卷云纹瓦当 。 基中部分筒瓦的脊上模印有“孝园”二字 , 说明这是专为梁孝王寝园建设而烧制的 。总而言之 , 梁孝王墓是开凿得比较早的大型石崖墓 , 它由墓道、甬道、门道、主室、便房、回廊等组成 , 是按照汉代皇帝的墓葬规格来建造的 。 梁孝王墓以主室为中心 , 以墓道、甬道为中轴线 , 把我国传统的地上建筑布局用于地下 。 这表明当时的工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几种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是积累了丰富的开山采石经验;二是排水设施非常合理 , 说明当时对山体的走向、山水的流向有了足够的认识;三是墓室南北对称 , 每个墓室四壁垂直、室角为直角 , 说明工匠们已经有较先进的测绘技术和测量工具 。就我国当前发掘的古墓当中 , 属于王侯级别的寝园建筑还是十分少见的 。 梁孝王墓寝园建筑基址的发现 , 对研究古代王宫建筑布局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传闻曹操派兵首盗梁王墓葬在三国争霸初期 , 曹操的势力范围仍然很小 。 有些时候 , 打下的城池往往还没来得及休整 , 就已经换了新的主人 。 地盘“朝秦暮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 谁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占领的地盘上盘踞多久 。 于是 , 打下的城池经常被洗劫一空 。 在这种情况下 , 军队很难实现休养生息的目的 。军阀混战使曹操的大军无法长时间休整 , 也使流离失所的农民看到春种却等不到秋收 。 这好比刚刚做好的一锅饭 , 转眼间却变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 于是 , 在短时间内筹到军饷成了诸侯们四处杀伐攻战的先决条件 。为了解决自己的粮饷问题 , 袁绍的檄文说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盗墓这个古老的行当上 。 然而这种无理猜测完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 曹操的军队缺乏粮饷难道其他军阀的粮饷就是凭空变来的?为何只有曹操需要盗墓 , 而军队地盘是曹操几倍大的袁绍或者其他实力相当的军阀无此需要?而曹操对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实行屯田制 , 而非盗墓这种不切实际的方法 。众所周知 , 西汉中期 , 经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后 , 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 , 经济的繁荣使得当时厚葬成风 。 这也就为曹操偷坟掘墓 , 盗取金银财宝以充军饷的传闻提供了条件 。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类专司盗墓的官职谣言里便应运而生鲁迅曾经说 , “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 , 专门盗墓” 。 而当时唯一对此有的记录仅仅是当时袁绍手下的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 在为袁绍攻伐曹操前发布的檄文中说:“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 所过隳突 , 无骸不露 。 ”但是除了这篇檄文外 , 同时期不见其他史书记载或者有人提及 。根据陈琳的这篇檄文 , 曹操盗的应该是位于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群 。三国时代曹操的兵卒 , 被传闻是第一批走进汉梁王墓葬的盗墓者 。 汉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 , 所以普通的盗墓贼就算找到墓葬的准确方位 , 也很难进入墓室 。 为了取得墓葬里的宝物 , 曹操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 。 但即便如此 , 进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 , 士兵们要一锤锤地凿 , 一点点地清理 。 陈琳在檄文中具体描绘了曹操亲自指挥将士盗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 。 文中说:“(曹)操帅将吏士 , 亲临发掘 , 破棺裸尸 , 掠取金宝 。 至令圣朝流涕 , 士民伤怀 。 ”《水经注疏》中说:“操引兵入砀 , 发梁孝王冢 , 破棺 , 收金宝数万斤 。 ”据记载 , 曹操用从墓葬里盗得的宝物 , 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 。 然而就是得到如此丰厚陪葬品的曹操还因为缺粮实行屯田制解决粮食问题 , 在袁绍提及此事之后的官渡之战曹操依然因缺少兵粮陷入困境 。 完全可以断定曹操根本没有去盗挖梁孝王墓从中得到什么宝物 , 写下这篇记载的人也犯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错误 , 曹操军队最缺乏的大量粮食能通过盗墓获得?如果是通过这些财宝与通过交易获取大量粮食 , 那么也会出现在史书记载 , 然而完全不见有相关的记载 。陈琳在袁绍失败后 , 归附曹操集团 。 曹操曾经对陈琳在此文中污蔑他祖上的行为表示不满 , 陈琳也表示该檄文完全是袁绍下令强迫编写的 , 内容也大量与事实不符 。 (如曹嵩的出身是乞丐 , 曹腾是奸臣)而同时期曹操的敌人的刘备、孙权却从不提及曹操盗墓此事 , (按陈琳的檄文原文内容曹操盗挖梁孝王墓已经是轰动天下之事 , 连献帝听闻都流泪)可见檄文完全是凭空捏造污蔑政敌之词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 , 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对汉梁孝王墓群进行保护性发掘 , 在这个在未知时代就被盗过的墓群中 , 仍发掘出了金缕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贵文物2万余件 , 许多文物价值连城 。这个巨大的宝藏 , 对当时缺衣少食的曹操军队来说 , 会是一个大诱惑吗?答案是否定的 , 曹操军会饿着肚子去盗挖梁孝王墓里那些不能果腹、不能取暖的陪葬品?这合理吗?亦有人说 , 盗墓盗得多了 , 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来盗墓者这个道理 。 于是 , 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 。 公元218年 , 他颁布了一道《终令》 , 提出死后不要厚葬 , 要将自己埋葬在贫瘠的土地上 , 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 , 陵上不封土 , 不植树 。 金玉、珠宝、铜器等物 , 一概不要随葬 。要知道 , 当时曹操虽未称帝 , 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 , 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 , 而且身体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其一 , 他一生主张节俭 。 据说 , 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 。 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 , 被他按家规下诏“自缢” 。 宫廷中的帷帐屏风 , 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 , 不可换新的 。其二 , 为了防止盗墓 。 大概是因为自己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 , 也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 , 什物狼藉的场面 , 他不愿重蹈覆辙 , 所以一再要求“薄葬” 。 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 他的儿子曹丕就曾分析过诸侯墓被盗的原因:“丧乱以来 , 汉氏诸陵无不发掘 , 至乃烧取玉匣金缕 , 骸骨并尽 , 是焚如之刑 , 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 。 ”郭太后也说:“自丧乱以来 , 坟墓无不发掘 , 皆由厚葬也 。 ”实际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是西汉的汉文帝 , 薄葬风俗可追溯到孔子孟子也有提倡 , 为何为何唯独曹操提倡就成了曹操曾经盗墓的证据?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是与曹操的遗命《终令》原文相违背 。 近年考古发现的曹操墓更是推翻曹操七十二遗冢的观点 。盗墓手法摸金校尉要擅长找墓 , 掘开墓时 , 在墓室内要点上蜡烛 , 放在东南角方位 , 然后开始摸金 。 如果公鸡啼蜡烛熄灭了 , 财物必须放回原处 , 恭敬磕三个响头 , 空手回去 。 鸡鸣灯灭不摸金 。 墓室只准进一次 , 方不可再进 。 如果遇到同行 , 互相扶持 , 但由先来者先选取明(冥)器 。当然这是《鬼吹灯》故事中的描述 , 但实际上 , 天下霸唱曾经澄清过 , 鸡鸣灯灭不摸金这规矩 , 是他自己编的 , 历史并无这种规矩 。 不过如今很多盗墓的故事中依旧在引用 , 足可见《鬼吹灯》的不凡之处!历史探究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时设立过摸金校尉一职 , 《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 , 颇识古事 , 粗有文才 , 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 , 往往有辞采 。 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 乃置此二官 , 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 领之 , 其余事迹 , 分见诸列传 。 ”其实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只见于袁绍南攻曹操时 , 陈琳的讨曹檄文 。 当时献帝遭难逃回洛阳 。 曹操奉天子讨不臣 , 袁绍举兵向帝都 , 出师无名 。 所以这些曹操罪状里的官职不足采信 。 中郎是皇帝身边的人 , 哪有挖坟盗墓的再说挖谁的 , 汉朝皇帝的坟都被董卓给挖了 。 汉朝是最讲贤良中正的时代 , 当官都是以举荐 , 就是有这些事也是挖了就挖了 , 不会明目张胆设官职的 。 而陈琳后来也表示了这篇檄文是被袁绍所迫而写的 。现代玄幻小说 , 如《鬼吹灯》对“摸金校尉”有所描写 。摸金校尉们干活 , 他们每个人都佩戴着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护身符 , 这个既是护身符又是身份的象征 。 凡是掘开大墓 , 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只蜡烛 , 放在东南角方位 。 然后开棺摸金 , 死者最值钱的东西 , 往往都在身上带着 , 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 , 都是口中含珠 , 身覆金玉 , 胸前还有护心玉 , 手中抓有玉如意 , 甚至连肛门里都塞着宝石 。 这时候动手 , 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 , 轻手轻脚的从头顶摸至脚底 , 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 , 在此之间 , 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 , 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 , 恭恭敬敬的磕三个头 , 按原路退回去 。 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防止墓里空气不好 , 蜡烛熄灭后退出墓穴 , 则保证人不为空气不好而中毒 。因为传说有些墓里是有鬼的 , 至于这些鬼为什么不入轮回 , 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内 , 那就不好说了 , 很可能是他们舍不得生前的荣华富贵 , 死后还天天盯着自己的财宝 , 碰上这样舍命不舍财的主儿 , 也就别硬抢他的东西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