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 卡脖子都卡到我们碗里了?!( 二 )


育种研发差距背后
刘鹏魁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国产种子研发能力逐步增强,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但总体上和国外种业企业差距还是很大,反映出我国种业发展六个深层次问题 。
一是原创性种质相对稀缺 。尽管我国物种资源丰富,但许多地方品种正在快速消失 。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期限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初步调查,在湖北、湖南、广西等六省份375个县,71.8%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消失,其中不乏优质、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面临新挑战 。采访人员从某水稻大省了解到,由于种质资源缺少有效保护,当地水稻地方品种已由1956年的1366个减至目前的80个,核心种质创制数量少,品种同质化问题严重 。
二是国家对育种的长线支持力度需加强 。雷振生认为,育种是一个长期工作,但目前育种项目支持大多是短期的,3年的项目就已经很少了,4~5年的国家重点研发技术项目更是少之又少 。每年都要申请项目,既耗费时间,又影响了育种的连续性 。“种质资源的培育不是一年就能结束的 。如果项目资金支持不连贯,种子资源一旦丢失,便很难恢复 。”
三是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不强,研发投入有限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前50强种业企业年研发投入为15亿元人民币,仅接近原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孟山都公司的1/7 。雷振生告诉采访人员,国内育种业利润相对不高 。就河南来说,全省种子企业有几百家,但绝大多数都是小企业,一般企业很难做到潜心十年培育一个品种 。个别小企业甚至到试验田中窃取其他企业或科研单位培育的品种用以仿造 。
四是科研机构和企业缺乏有效协作,部分品种育种研发水平低,甚至存在空白 。黄春峰说,国外种子研发多是在大公司,种子资源的收集源于百年积累,起步早、科研投入大 。而我国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尚未建立,投入有限、基础薄弱,缺乏有效协作 。技术、资源、人才向企业流动不畅 。
一名水稻育种专家告诉采访人员,比如水稻育种,国际种业早已进入分子育种、工厂化育种阶段,我国部分地区仍以常规育种手段为主,靠眼看、凭手摸,分子标记开发与辅助选择、种间杂交与胚拯救、花药培养与遗传转化、基因编辑与分子育种等技术应用少 。张慧说,黑龙江种植的胡萝卜、菠菜、长日照洋葱等基本上都是洋种子,这些品种的国产种子研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
五是人才支撑力度不足 。据了解,目前我国科研育种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且年龄普遍偏大,企业商业化育种人才紧缺,年轻一代育种创新人才支撑尤显不足 。雷振生举例说,其所在的小麦研究所最近每年只能招聘1人,前几年连一个名额都没有 。而按现在的科研需求,每年至少需要新引进人才4~5人,这就使育种科研人员数量不足、人才断层 。
六是国外种质资源管控越来越严 。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的“国家种质克山马铃薯试管苗库”,承担着马铃薯种质资源基础性研究工作 。该院副院长刘喜才介绍,目前苗库已收集国内外马铃薯种质资源2600多份,其中不少是有助于育种研发的国外野生种质资源 。但近年来,国外对种质资源控制越来越严,获取国外种质资源越来越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育种研发 。
3
及早动手防“断种”
种子是农业的基石,现代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 。原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种子市场初步预测价值超过600亿元 。过度依赖进口种子,将导致我国不能掌握部分种子的价格主动权和市场话语权,不但可能给种植大户带来经济损失,更蕴含“断种”风险 。
“没有优良的种子,不仅粮食安全保证不了,农业安全也可能被别人扼住要害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等多位专家的共同观点 。他们认为,种业的竞争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农业产业的竞争能力,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高科技战争 。“农业安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种子安全 。一些重要品种如果过分依赖国外,一旦发生‘断种’,就会威胁国家农业安全 。”朱启臻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