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硅料企业想涨价,硅片企业摆手:对不起,我承受不了 硅片企业想压价,硅料企业摇头:对不起,我没有货了( 三 )


采访人员在和多位光伏业内人士交流时了解到 , 光伏急速扩张的装机量 , 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硅料的供应量 。
硅料扩张步伐是否能跟上陡增的需求?从国内硅料企业的扩产进度看 , 起码最近两年的新增产能很少 。
硅料扩产主要在头部企业
“二期项目在筹划中 。 需要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匹配、供电线路建设等 。 ”袁中华向采访人员说道 , 关于内蒙通威二期项目的筹划 , 公司将基于一期项目的生产工艺情况 , 进一步做好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优化设计 。
他还提到了永祥股份的扩产规划:2019年 , 永祥股份的出货量为8万吨/年 , 2021年要达到16万吨/年 , 2023年要达到22万~29万吨/年 , “现在的行业发展 , 越来越向龙头企业集中 。 目前通威的硅料产能8万吨 , 根据通威的规划 , 到那个时候将毫无争议地成为行业领头羊!”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 , 截至2019年底 , 国内多晶硅企业名义产能超过万吨的有:保利协鑫8.5万吨 , 永祥股份8万吨 , 新特能源7.2万吨 , 新疆大全7万吨 , 东方希望4万吨 , 亚洲硅业2万吨和内蒙东立1.2万吨等八大厂家 , 合计超30万吨/年 。 若按照通威股份的规划 , 23万吨产能 , 将占据国内八家大厂总产能的七成 。
然而除开通威股份的云南保山项目、永祥新能源(新厂)二期之外 , 其余大厂2020年的扩产计划较少 。
“新疆大全准备上科创板 , 有扩产计划 , 亚洲硅业有扩产计划 , 其余似乎就没有看到公开消息 。 ”一位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分析师表示 。
就在8月中旬 , 亚洲硅业年产3万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一期工程动员大会在西宁举行 。 亚洲硅业计划分两期建设年产6万吨电子级多晶硅 , 项目总投资50亿元 。
9月11日 , 新疆大全科创板上市招股书(申报稿)获受理 , 公司的募投项目之一正是年产3.5万吨多晶硅项目 。 根据申报稿内容 , 该项目总投资为35.1亿元 。 经测算 , 本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均营业收入26.1亿元 , 年均净利润4.94亿元 。
加上已有产能7万吨 , 这意味着如募投项目投产后 , 新疆大全的实际产能将达到10.5万吨 。 新疆大全在招股书中提及 , 项目建设期为19个月 , 意味着最终的投产时间可能在2022年 。
竞争背后是极致成本控制
“最近三到五年 , 韩国OCI、德国瓦克的产能被动压缩 , 成本缺乏竞争力 。 改变格局背后 , 不只是产能和产量规模 , 还将通过竞争优势支撑改变产业格局 。 这会形成优中越优的良好循环 , 中国多晶硅比例在全球也会提升 。 ”袁中华表示 , 多晶硅成本和工艺竞争上 , 海外企业很难对中国企业构成挑战 。
另外一个是成本核算维度 , 国内企业产能扩张并非想扩就能扩 。 “我们为什么2017年没有扩?”袁中华就此反问 , 这背后是因为成本没有体现出优势 , 哪家企业扩产厉害 , 谁就“死”得快 。
受价格约束 , 降低单位边际成本的扩产行为才更有意义 。 今年上半年 , 通威硅料平均生产成本为3.95万元/吨 , 新产能平均生产成本为3.65万元/吨 , 基本上是行业最低 。 在最近两年 , 从扩产的时间、产能来看 , 通威股份的动作最快 , 力度最大 。
“我们二期项目要努力在一期基础上再降5%成本 , 甚至10% 。 要让二期比第一期更具竞争力 。 ”永祥股份董事兼首席技术官甘居富对《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袁中华表示 , 目前公司的多晶硅技术路线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我们通过‘永祥法’循环生产 , 比如现在把蒸汽消耗降到以前的1/10 , 甚至于最后会变为‘0’蒸汽消耗 。 ”
从2007年到现在 , 多晶硅行业大浪淘沙背后 , 是极致成本控制 , 综合电耗从2007年的350KWH/KG降低到2019年的70KWH/KG , 降幅高达80% 。
全要素成本下降也是光伏产业的必由之路 , 因为边际成本决定了边际价格 。 根据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的数据 , 2010~2019年 , 光伏发电总装机成本下降了约4/5 。 平价上网年代 , 最终度电成本下降才能保证光伏发电的竞争优势 。 所以在2020年4月 , 全球才会出现1.35美分/KWH的最低中标价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