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海的生活情感|兼论魏蜀两国人才的显著差异性,浅谈三国选官制度( 二 )


瑞海的生活情感|兼论魏蜀两国人才的显著差异性,浅谈三国选官制度
文章图片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 , 继续沿用曹操选拔人才的思想 , 并在陈群的建议下 , 颁布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九品中正制度 。 曹魏前期 , 统治者继续沿用“盖以论人才优劣 , 非为世族高卑”为宗旨 , 对寒门人才大加赏拔 。 曹魏统治者唯才是举 , 这便是他们能始终强盛的一个主要原因 。 可惜的是 , 从曹魏末年开始 , 九品中正制逐渐被世家大族把持 , 反倒成了他们维护自身地位的绝佳利器 。
蜀国后期的人才凋敝
从选官角度来看 , 蜀国后期人才凋敝的一大主要原因 , 恰好与曹魏相反 。 刘备入蜀之后 , 依托士族力量建立蜀国 , 故而大肆赏拔了不少清流名士 。 而诸葛亮掌权后 , 他更有些任人唯亲 , 所选官吏多是出身于荆州士族 。 尽管蜀国“国不置史 , 注记无官” , 可是读《三国志》中的《蜀书》可知 , 蜀国重要官员 , 几乎皆是被征辟入府 。
瑞海的生活情感|兼论魏蜀两国人才的显著差异性,浅谈三国选官制度
文章图片
如蜀国名臣马良、陈震、廖立 , 皆是“先主领荆州牧 , 辟为从事” 。 总而言之 , 刘备和诸葛亮在选拔人才之时都暴露了一个弊端 , 那就是过分注重人才的出身和名气 。 这种办法虽然能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 却也为蜀国后期人才凋敝的窘境埋下了深重隐患 。 “蜀中无大将 , 廖化为先锋”虽然只是后人的一种调侃 , 但它的确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
这种尴尬境遇 , 更是蜀国灭亡的一大根源 。 不难发现 , 蜀国中后期一来 , 朝中重担全部集中在了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的身上:“自琬及祎 , 虽自身在外 , 庆赏刑威 , 皆遥先咨断 , 然后乃行 。 ”从这个例子不难发现 , 蒋琬、费祎虽然颇有威信 , 但他们执政以来 , 蜀国境遇依旧和诸葛亮时期雷同 。 事无巨细 , 都要他们亲自处理 。 这不仅使得蜀国军政要务的效率极大降低 , 更导致国家其他青年人才缺少锻炼机会 。 因此诸葛亮、蒋琬、费祎去世后 , 蜀国人才青黄不接 。
瑞海的生活情感|兼论魏蜀两国人才的显著差异性,浅谈三国选官制度
文章图片
诸葛瞻、董阙执政期间 , “姜维常征伐在外 , 宦人黄皓窃弄机柄 , 咸共将护 , 无能匡矫” 。 堂堂两位两位辅国大臣 , 面对宦官黄皓专权 , 竟然无法阻止 , 这是何等的讽刺?上层官员尚且如此 , 更别提蜀国各地的小官吏了 。 这也难怪 ,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会在《读通鉴论》中这般感慨:“蒋琬死 , 费祎刺 , 蜀汉之亡必也 , 无人故也 。 ”
参考文献:
裴注《三国志》
袁弘《后汉纪》
范晔《后汉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王夫之《读通鉴论》
常璩《华阳国志》
【瑞海的生活情感|兼论魏蜀两国人才的显著差异性,浅谈三国选官制度】沈约《宋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