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卫健委发文探索在学校筛查抑郁症 心理专家:执行层面或有难度( 二 )


贾新超也认为 , 大规模开展抑郁症筛查 , 势必涉及到学生和家庭的个人信息、心理行为信息等数据 , 全国数亿在校生的数据安全至关重要 , 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大数据的安全 。
另外 , 作为监护人 , 是否认可并允许自己的孩子参与筛查 , 这也需要做好预案 , “即便是认可并参与了筛查的学生 , 不管有没有心理问题 , 也需要让家长明确知道不能给孩子‘贴标签’ ,这也是未成年人心理测量和评估工作中要特别重视的关键 。 ”
加大科普力度 , 将抑郁症去“污名化”
“怎样让同学、老师、家长破除对抑郁症的一些误解?抑郁不是我们想要的 , 我们也想回归正常生活 。 ”一名网友分享自己的观点 , 在社交网络上 , 表达这种担忧的网友不在少数 。
刘漪(化名)是北京一所中学的初中语文老师 , 在她所教的班里 , 有一名患有抑郁症的学生雯雯(化名) 。 刘漪说 , 雯雯的母亲告诉她 , 女儿被专业医院查出中度抑郁 , 在校时请老师帮忙留意 。 但该家长对孩子的病情非常敏感 , 担心其遭受到外界投来的异样目光 , 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
刘漪告诉采访人员 , 表面上看起来 , 雯雯热情开朗 , 积极向上 ,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姑娘很好 。 但孩子的妈妈说 , 这些都是雯雯刻意对外表现出的“假象” , 她真实的内心世界比较纠结、痛苦 。 在学校独处时 , 雯雯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状 , 包括发生轻度的自残行为 。
肖斌表示 , 正是因为社会上对抑郁症的“污名化” , 否认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的正当性 , 不被理解和接受 , 使得发现抑郁症的难度比远比发现一般性躯体疾病的难度大 。 抑郁症不同于生化检测或物理检测 , 其有效性取决于个体对抑郁症的态度 。 如个人对心理健康检查持正向开放的积极态度 , 如实描述自身情况 , 则筛查结果真实程度高;如果个人存在病耻感 , 则容易隐藏真实病情 。
“所以需要加大科普力度 。 ”肖斌认为 , 将抑郁症去“污名化” , 降低患者的病耻感非常重要 , 抑郁症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 , 就像感冒发烧一样 , 社会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它 。 因此 , 在实际执行层面 , 抑郁症筛查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面对的挑战有很多 , 需要学校、医院、家庭和学生个体等共同努力 。
贾新超还提到一个重要问题:筛查确诊之后怎么办?
他指出 , 抑郁症危害很大 , 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 尤其是疫情后期存在的PTSD现象(创伤后应激障碍) 。 但因为抑郁症疾病的顽固性和治疗的专业性 , 一般的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其实是无能为力的 。 此外 , 对于确诊为抑郁症的学生 , 家庭和学生本人又都有相应的教育需求和权利 , 现在的法律法规还未明晰确诊患者和相关责任方(学校 , 老师 , 监护人)的权责 , 需政府监管 , 教育和医疗卫生部门联合介入 , 做好学生健康和学业兼顾的问题 。
【筛查|卫健委发文探索在学校筛查抑郁症 心理专家:执行层面或有难度】新京报采访人员 苏季 戚望 编辑 杨菲菲 校对 柳宝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