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大公报上的“九一八”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八日 , 大公报刊登特派采访人员陈纪滢采写的“九一八纪念特刊”\作者供图
在中国历史上 , “九一八”是一个伤疤 , 是国耻 , 也是起点 , 拉开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的大幕;在大公报历史上 , “九一八”同样是文章报国、笔录历史的一个特殊符号 。从一九三一年独家报道“九一八”事变 , 到一九三三年特派采访人员深入虎穴调查伪满、出版“九一八”两周年纪念特刊轰动全国 , 再到一九三七年“国耻日”创办汉口版 , 大公报人始终与国家共命运 , 与民族同呼吸 , 以笔为剑 , 刺向敌寇 , 在历史丰碑上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十时二十分 , 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段 , 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 半小时后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九一八”事变爆发 。当天下午 , 大公报已获悉日军异动的蛛丝马迹 , 便派采访人员汪松年与天津铁路局联系 , 得知:“沈阳来电 , 日军调动频繁 , 景象异常 , 可能要出事 。”汪松年彻夜守在铁路局电话机旁 。直到十九日凌晨一时 , 终于接到沈阳方面的电话 , 确认了事变发生 , 他立即向编辑部报告 。此时 , 报纸版面都已经排好 , 大公报编辑部决定 , 从第三版左下角撤下一块 , 补进这则新闻 , 并将标题定为《最后消息》 。
天亮之后 , 读者第一时间在大公报上读到:“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 , 昨夜十一时许 , 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 , 城内炮声突起 , 居民颇不安 。铁路之老叉道口 , 亦有某国兵甚多 , 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 , 当时为慎重起见 , 亦未能开行 。”当时世人或许都未曾想到 , “九一八”的枪声炮火 , 将改写历史 。大公报《最后消息》虽只有短短八十字 , 却极具分量 , 堪称打响了报人抗战的“第一枪” 。
就在读者议论纷纷之际 , 大公报的独家报道还在继续进行 。十九日上午十时 。正在北京的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即已赶到协和医院 , 第一时间采访了正在养病的张学良 , 写成《本报采访人员谒张谈话》 , 于二十日以粗黑字体刊出 。早在一九二八年 , 胡政之首次赴东北采访 , 在大公报发表《东北之游》通讯九篇 , 肯定了张学良掌权后的新气象 。因此 , 胡、张建立了良好关系 。
在《谈话》中 , 张学良回击日军污蔑:“先是日方以一车头载兵将皇姑屯中日铁路交叉处轰毁 , 随即退去 , 故日方发表谓我军破毁满铁路轨 , 绝对无有其事 。盖我方避人挑衅之不暇 , 岂能出此?”也亲口讲述了下令“不抵抗”的过程:“实告君 , 吾早已令我部士兵 , 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 , 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 , 存于库房 。”这是“九一八”事变之后 , 外界首度获知张学良的表态 , 揭露了日军蓄意挑衅的真相 , 张学良也背上了“不抵抗”的骂名 。
【张学良|大公报上的“九一八”】“九一八”事变之后 , 大公报迅速确立了“明耻教战”的办报方针 。“明耻”方面 , 从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一日起 , 开辟专栏 , 连载王芸生编撰的《六十年来的中国与日本》 , 并冠有“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 国耻认明 , 国难可救”字样 , 警醒国人 , 知耻后勇 。“教战”方面 , 则于一九三二年一月八日创刊《军事周刊》 , 邀请著名军事家蒋百里主持 , 普及现代化武器和军事科学知识 , 帮助民众克服怯战心理 , 提高军事素养 。
一九三三年五月 , 长城抗战失利后 , 国民政府与日军签署《塘沽协定》 , 等于默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及热河的占领 。日本报纸开足马力 , 大肆渲染伪满洲国的“丰功伟绩” 。由于国民政府的软弱 , 社会上也开始弥漫消极畏战情绪 。当年九月十八日 , 《大公报》用整整三个版面 , 重磅推出了“九一八纪念特刊” 。这是大公报特派采访人员陈纪滢只身潜入东北、勇闯虎穴换来的一份调查报道 。
推荐阅读
- 张学良|张作霖死后3人有资格掌控东北,张学良资历最浅,为何最终成功
- 北大公共传播|让·波德里亚 | 消费的神奇地位
- 穿搭|2020年前3季度山下美月十大高光时刻大公开
- 武汉发布|每家都是打卡点!武汉各大公园“有名堂”
- 张学良|赵四小姐年轻时有多美?看完这组绝版黑白老照片,你就知道了
- 左宗棠|中国古代历史上九大公认的名将分别是哪些?
- 科学观察|你知道世界最著名八大公害事件是哪八大事件吗?
- |姚晨家庭私藏照片大公开:在新西兰领证照,儿子的第一次B超照
- 烹饪|11道私房菜做法大公开,让你的餐桌瞬间高大上!
- 张学良|张学良上台后,重用马占山,为何马占山却公开反对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