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一家老字号的大溃败:从狗不理变成“Go Believe”开始( 三 )


集团|一家老字号的大溃败:从狗不理变成“Go Believe”开始
文章图片

据天眼查报道 , 2002年 , 天津同仁堂制药厂股改 , 张彦森以现金出资1700万元 , 持股34% , 成为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二股东 , 并出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 随后 , 经过数次增资和股权转让 , 张彦森家族成为天津同仁堂的实际控制人 , 合计持股59% 。
随后几年 , 他以几乎相同的操作手法 , 控制了另一家医药老字号天津宏仁堂(天津同仁堂的子公司) , 以及天津的名片之一——狗不理包子背后的运营公司狗不理集团 。
改制乃至新三板上市之后 , 狗不理集团开始转型卖起了速冻食品 , 以及走起了高端化路线 , 不但旗下的门店大多开在闹市区 , 包子也不断提价 , 并将自身英文名定为“GoBelieve” 。
集团|一家老字号的大溃败:从狗不理变成“Go Believe”开始
文章图片

或许是为了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 , 2015年 , 狗不理集团还玩起了跨界 , 花3000万收购了高乐雅咖啡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 。
不过 , 这条路已经暂时被放弃 , 2020年5月11号 , 狗不理终止了其在新三板的挂牌 。
抛弃包子铺转型速冻
如今 , “GoBelieve”的英文名已鲜少被提起 , 但狗不理的高端化尝试却始终在路上 。
“改制以后 , 为了提升这个品牌 , 从发展战略上来讲 , 也应该往高层次上发展的 , 这样更能提高这个品牌的附加值 , 如果我们光是停留在包子铺那种水平 , 产品的质量就可能上不去 , 企业无利可赚 , 就谈不上发展 , 然后形成恶性循环 。 ”李永善曾表示 。
但高端化没有引起什么水花 。 消费者诟病狗不理包子“又贵又不好吃” , 就连狗不理自己也早已不再是手工包子的坚定传承者 , 在其2019年的年报中 , 狗不理集团将自身定位为“速冻食品行业的生产商和销售商” 。
其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 , 狗不理集团旗下的连锁餐饮酒店等子企业是公司主要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 , 2019年、2018年度及2017年度期间 , 公司通过此渠道完成的销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20.3%、20.4%和23.4% 。
“虽然(门店的)关联交易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具有较大影响 , 但公司通过开发新品、开拓新销售渠道、扩大销售 , 此渠道的销售额比例多年连续下降 , 此风险下降明显 。 ”狗不理集团表示 。
然而 , 狗不理在速冻食品领域的发展也不占优势 。 9月15日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指出 , 狗不理速冻产品的线下渠道基本是空白的 , 对于京东、天猫等线上渠道依赖症明显 。 目前国内冷冻食品行业 , 基本都是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渠道模式 , 狗不理的渠道模式无法匹配眼下消费者的购物思维 。
据其之前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 , 近年来 , 受益于转型速冻食品 , 狗不理一直处于增长态势 , 但也谈不上大幅上涨 , 2017—2019年 , 营收分别为1.08亿 , 1.29亿和1.55亿元 , 净利润分别为1820.82万 , 2068.49万和2424.58万元 。
同时 , 狗不理的速冻产品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发展限制 , 其主要消费市场在天津 , 2019年 , 销售额及经营成果65%左右均来自于天津地区 。
线下餐饮饱受质疑 , 速冻产品困守天津 , 狗不理集团的前路可见狭窄 。
而老字号所自带的品牌光环在当代年轻消费者眼中已如同鸡肋 。
9月16日 , 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分析师林岳向时代周报采访人员表示 , 新生代并没有对金字招牌很“感冒” , 他们热衷于网红品牌 , 以及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餐饮 , 作为老字号就应该把历史故事重新包装后说出来 , 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