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一遇专制,俱为奴才

羽戈:一遇专制,俱为奴才
羽戈:青年学者、作家 。 皖北人 , 生于1982年 , 200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 致力于政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 撰有《从黄昏起飞》《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百年孤影》《酒罢问君三语》《少年游》《岂有文章觉天下》《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鹅城人物志》《不为什么而读书》《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等 。梁启超《李鸿章传》写到结尾 , 将传主与古今中西人物对比 , 其中一个参照系 , 即与李鸿章同时代的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 。 其评语仅一段 , 言简意深 , 鞭辟入里 , 堪称至论:李鸿章与日相伊藤 , 中日战役之两雄也 。 以败论 , 自当右伊而左李 , 虽然 , 伊非李之匹也 。 日人常评伊藤为际遇最好之人 , 其言盖当 。 彼当日本维新之初 , 本未尝有大功 , 其栉风沐雨之阅历 , 既输一筹 , 故伊藤之轻重于日本 , 不如鸿章之轻重于中国 , 使易地以处 , 吾恐其不相及也 。 虽然 , 伊有优于李者一事焉 , 则曾游学欧洲 , 知政治之本原是也 。 此伊所以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 , 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 , 画虎效颦 , 而终无成就也 。 但日本之学如伊藤者 , 其同辈中不下百数 , 中国之才如鸿章者 , 其同辈中不得一人 , 则又不能专为李咎者也 。这段话在电视剧《走向共和》当中 , 曾经现身 , 不过删繁就简 , 改头换面 。 话说1906年初 , 载泽、尚其亨、李盛铎等大清官员出洋考察政治 , 途径日本 , 拜谒伊藤博文 。 伊藤从老同学严复——事实上二人并非同学——的遭遇说起 , 最后谈到李鸿章 。 他拿起一本书念道:“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 以成败而论 , 自是伊藤胜于李鸿章 , 然以个人而论 , 李鸿章优于伊藤博文甚也 。 ”顿了一顿 , 他告诉载泽等人 , 此书作者正是贵国满世界通缉的政治要犯梁启超 , 高才高论 , 洞若观火 , 其高论恰在“假如二人易地而处”八个字 。 “伊藤不才 , 然何其幸哉 , 能驻足日本之地 , 此乃立宪国之地 , 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 , 然何其不幸 , 为政于中国之地 , 其乃绝对专制之地 , 故而有才而化无才 , 且举国人才 , 一遇专制 , 俱为奴才 。 ”最后他大发感慨 , 热泪盈眶:“李中堂若读得此论 , 当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败于无才 , 岂非又死不瞑目?”不得不承认 , 改编的台词 , 半文半白 , 朗朗上口 , 并不逊色于梁启超原著 , 尤其“举国人才 , 一遇专制 , 俱为奴才”一语 , 将问题上升于制度层面 , 则比梁启超高明一档 。 梁启超的着眼点 , 犹在国运 , 殊不知国运的要义 , 一是人 , 二是制度 , 李鸿章之才既然胜于伊藤博文——当然这个判断未必站得住脚 , 以雄才与大略而论 , 李鸿章胜在雄才 , 伊藤博文胜在大略 , 二人各有所长——中国却惨败于日本 , 原因只可能出在落后的制度身上 。 说白了 , 不须等到日俄战争 , 甲午战争已经可视为立宪与专制两种政体之战 , 已经证成了“立宪必胜 , 专制必败”的时代公理 。《李鸿章传》引西人之言云:“日本非与中国战 , 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 ”可惜后面的诠释 , 不尽属实 , 如称“各省大吏 , 徒知画疆自守 , 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 , 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 , 亦空言而己” , 这显然在抹黑大清 , 当时各省出钱出兵 , 不在少数 , 只是有心无力 , 不堪一战 。 不过 , 如果就制度之争而论 , 我则无比同意西人之论:日本举国立宪 , 中国距离立宪最近的只有李鸿章等寥寥数人 , 他们推动中国前行的同时 , 几乎举国(无论庙堂还是民间 , 无论清流还是民意)都在拖后腿 , 故此 , 李鸿章不是一人与一国战 , 而是一人与两国战 。 甲午战争还怎么打呢 , 战火尚未点燃 , 胜负已经分明 。 这正应了梁启超的话:“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 , 各国之战争 , 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 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 , 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 。 实力之所在 , 即胜利之所在 , 有丝毫不能假借者焉 。 无论政治学术商务 , 莫不皆然 , 而兵事其一端也 。 ”立宪与专制之战 , 说立宪必胜 , 也许武断;然而若论胜率 , 当以前者为大 , 高居十之八九(据李宇晖对民主的量化研究 , 1992年 , 西方学者曾整理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史 , 统计发现 , 民主国家胜率高达80%) 。 这背后最重要的因素 , 则在人力或人才 。 专制国家 , 不能说没有人才 , 只是其对人才的摧残 , 远过于对人才的生产 。 立宪国家 , 恰好相反 。张学良口述历史之时 , 曾引国民党大佬王新衡的妙语:“王新衡说过 , 蒋介石把人才当奴才用 , 蒋经国把奴才当人才用 。 所以 , 蒋经国有东西留下来 , 蒋介石甚么都没有 。 ”蒋介石的人才观 , 可比专制 , 蒋经国的人才观 , 可比立宪 , 前者在禁锢人才 , 后者在解放人才 , 前者把人才关进笼子里 , 后者把人才从笼子里放出来 。 这一消一长 , 一损一益 , 决定了专制与立宪之战 , 胜利的天平 , 将向哪一方倾斜 。具体说来 , 专制对人才的摧残 , 可用三句古语概括 , 一如病梅 , “斫其正 , 养其旁条 , 删其密 , 夭其稚枝 , 锄其直 , 遏其生气”(龚自珍《病梅馆记》) , 这可视之为规训;二即“天下英雄 , 入吾彀中矣”(李世民) , 彀者 , 圈套、罗网 , 这可视之为过滤——经过这两道关卡 , 被纳入体制(入彀)的人才 , 几乎都成了奴才 , 至少得表现为奴才;对于遗留在体制之外的人才 , 则需第三步:魏国大臣公叔痤临终 , 劝魏惠王重用当时还叫公孙鞅的商鞅 , 告诫道:“王即不听用鞅 , 必杀之 , 无令出境 。 ”(《史记》)换言之 , 当一些人才不愿为体制所用 , 则当杀之而后快 , 这可视之为压制或灭绝 。走完这三步棋 , 我们会发现 , 一个国家 , 还剩下什么人才呢 , 体制内的人才尽成奴才 , 体制外的人才尽成尘埃 。 须知专制政治是依附性最强的制度 , 神似奴隶制 , 专制对人才的选拔 , 实质则是逆淘汰 , 最终晋级、手握重权的那些人 , 不仅缺乏才略 , 而且缺乏骨头 , 为了博取专制者的青睐和信任 , 他们献祭了自己的独立性 。 对他们的仕途而言 , 忠诚比什么都重要 , 所谓忠诚 , 换一个说法 , 叫奴性 。奴才能带来什么 , 我不知道 , 我只知道 , 它不会带来什么 , 或者说 , 它将阻止什么 。 与此相对 , 自由能带来独立与理性 , 带来创造力 , 带来勇气 , 带来尊严 。 一支由奴才组成的军队 , 绝不可能战胜一支由自由人组成的军队;一个由奴才组成的国家 , 绝不可能超越一个由自由人组成的国家 。还得说回大清 。 因为奴才之于大清 , 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 略读清史 , 应会发现 , 官员在皇帝面前 , 有些自称奴才 , 有些自称臣 。 看起来前者的地位不如后者 , 实际情况 , 则如鲁迅《隔膜》所云:“满洲人自己 , 就严分着主奴 , 大臣奏事 , 必称‘奴才’ , 而汉人却称‘臣’就好 。 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 , 特地优待 , 锡以嘉名的 , 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 , 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 ”要言之 , 自称奴才 , 是满族人、蒙古人与汉军旗人的专利 , 那些汉官 , 往往欲称奴才而不得 , 尽管他们同样是奴才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专制社会的政治史 , 就是一部一些人坐稳了奴才、另一些人挤破头皮去做奴才的历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