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宫看苏东坡之前,你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来源:凤凰网文化进宫看苏东坡之前,你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林语堂曾给苏东坡贴过十几个标签 , 其中包括:饮酒成癖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的小丑 , 并判断:“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 , 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 ”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宦海沉浮的诗人 , 他们一会儿“仰天大笑出门去 , 我辈岂是蓬蒿人” , 一会儿“白发萧萧卧泽中 , 只凭天地鉴孤忠”;他们有的孤高而不豁达 , 有的持重却不幽默 。 于是 , 苏轼这样一个乐天派自嘲者在人格上显得熠熠生辉 。 厌倦了晦涩典故和壮志未酬的读者 , 总愿意和苏轼一起穿着芒鞋、披着斗笠在雨中快步;在门童鼾声如雷的夜晚 , 一起倚杖听江声;在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 , 默默在纸上写:“长恨此身非我有 , 何时忘却营营” 。而最近 , 被称为史上首个以东坡命名的故宫大展开幕了 , 那些视苏轼为偶像、知己和老公的人们掩面激奔 。 快1000年过去了 , 当苏轼的笔墨摆在眼前时 , 我们是不是真的离他的时代更近了一步?下面我们就从苏轼“平生功业成就处”的黄州开始谈起 , 一起去看这场“苏轼特展” 。进宫看苏东坡之前,你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故宫600周年特展之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苏轼到黄州: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心似已灰之木 ,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要了解苏轼的作品 , 得先谈谈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元丰二年(公元1079)到七年(1084年)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 。历史中 , “因言获罪”的人不在少数 , 满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意料之中地没有避开这个雷:元丰二年 , 四十四岁的苏轼像往常一样给宋神宗写了一篇平平无奇 , 但谈及民生疾苦的公文《湖州谢上表》 , 遭御史弹劾并扣上“愚弄朝廷 , 妄自尊大”的罪名 , 并从苏轼的诸多作品中挑出许多反动思想 , 致其下狱 , 史称“乌台诗案” 。以苏轼的好人缘 , 自然有很多朋友营救 。 苏轼于当年十二月释放 ,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这个官职是宋代经常用来安置贬降官员的 , 俸禄低 , 几乎没什么实权 。 苏轼在这个职位上 , “不得签署公事 , 不得擅去安置所” , 很多文章称:这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 截止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上旬离开黄州 , 苏轼在当时并不富裕的黄州待了五个年头 。我们将事件再向前回溯 , 那位写下“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并不如其诗句中一样遗世独立 , 熙宁二年(1069年) , 王安石作为位高权重的副宰相主持变法改革 , 其中包括增加税收、兴建农田水利、推行强兵措施等项目 。 虽然王、苏总被捆绑在“唐宋八大家”中一键推送给后世文学爱好者 , 但当时的苏轼与王安石却因意见相左逐渐成为了政敌 。显然 , 苏轼是无法跟王安石抗衡的 。 在王安石轰轰烈烈变法的几年 , 也许也是出于避祸的考虑 , 苏轼先后任杭州通判 , 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 远离核心政治区 。 但在民间的一通溜达 , 让苏轼更深刻地感受到 , 在富国强兵政策的背后 , 买单的总是可怜的老百姓 , 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等 。 不仅加深了人民的负担 , 也离间着淳朴的民风 。苏轼多次仗义执言 , 还曾在宋神宗召见时说:“不患不勤 , 不患不断 , 但患求治太急 , 听言太广 , 进人太锐 。 愿镇以安静 , 待物之来 , 然后应之 。 ”希望国家能从长计议 , 不要突然给百姓施压 。 因此 , 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 , 不是偶然 , 而是变法派决意拔去这个拥有话语权和社会清望的眼中钉了 。苏轼在黄州是非常纠结的 , 旷达和悲伤像是秋千的两极 , 本性达观、退居自守的苏轼常有旷达自解之语 , 如“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当然也有意境孤寒“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 ,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 , 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 。 ”进宫看苏东坡之前,你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苏轼展览中的一个表格中 , 苏轼的“敌我关系”划分地十分鲜明:左边都是苏轼的师友及政见相同的朋辈 , 后世也以“元祐党人”来指称 , 也是展览中重点呈现的 , 而右下角的则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政敌 。苏轼的存世名迹大概有三十余件 , 大部分为手帖 ,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治平帖卷》《春中帖》、《书林和靖处士诗后》等 ,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苏轼名迹包括《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等 , 相比之下 , 台北故宫所藏的作品更有代表性 。 在“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后文简称苏轼大展)中可以看到六件苏轼的真迹 , 其中有论诗的、有公文、也有写给朋友的信札 , 其中当属信札最有趣 。苏轼的朋辈也有很多因与其政见相同而患难与共的人 , 如傅尧俞(字钦之) , 历史中记载 , 因经历了“乌台诗案”而心有余悸的苏轼 , 不再将自己的新作轻以示人 。 但是见到傅尧俞的来使时 , 仍然欣然命笔 , 这是二人间亲密友谊的佐证 。 傅尧俞为官三十载 , 为四朝重臣 , 司马光赞之:“清、直、勇三德 , 人所难兼 , 吾於钦之见焉 。 ”傅尧俞字如其人 , 他的一件其传世墨迹孤本《蒸燠帖》 , 字形方润 , 间距疏朗 , 书帖的内容是说:天气炎热如蒸笼 , 希望对方要照顾好身体 , 是非常客气的寒暄问候的书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