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刀:茅台地震,岂可变成一场精品秀【新闻追踪】( 二 )

B、茅台大扩产与当年的品质坚守茅台品质现在如何?许多酒业专家与资深酒友们看法较一致:飞天茅台不如20年前!除了味觉提醒 , 还在于茅台让人瞠目的增产 。媒体公开报道 , 2006年时任贵州茅台酒业集团总经理的乔洪说:“从今年开始 , 茅台酒每年将新增2000吨生产能力 , 到2010年 , 茅台酒的产能将由目前的1.2万吨提高到2万吨 , 以满足强劲增长的市场需求 。 ”有讽刺意味的是四年后的2010年茅台虽然扩产超过了2万吨 , 但这一年乔洪因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茅台的大量增产 , 是近15年的事 。 这15年也是茅台因奇货可居 , 上至董事长下至小经理 , 管理层贪腐犯事的高发期 。老刀:茅台地震,岂可变成一场精品秀【新闻追踪】
茅台酒产量与价格变化 。 1953年 , 成义烧坊(华茅)、荣和烧坊(王茅)以及恒兴酒厂(赖茅)三家烧坊合并为茅台酒厂 , 第一年的产量为72吨;次年产量翻了一倍多 , 达到了163吨 。1978年 , 茅台产量终于上千吨 , 当年的出厂价为7元一瓶;2004年时 , 产量突破万吨(11522.05吨) , 2008年扩产至2万吨 , 2011年产量突破3万吨 , 茅台酒的出厂价为619元一瓶;2017年突破4万吨 , 2019年产量已是4.99万吨 , 出厂价为1499元 。从72吨到4.9万吨 , 从3.3元一瓶到1499元到一瓶的出厂价 , 时间跨度为66年 。“作为白酒中的精品 , 茅台量产过万吨是可喜的 , 增产至2万吨 , 也还说得过去 , 但陡增到三四万吨 , 我担心茅台能否保证品质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白酒业管理者2019年7月对我直言 。这种对茅台品质的担忧 , 将我拉回到了20年前本人对茅台掌门人季克良先生的采访 。彼时“秦池垮塌”、“洋酒势强” , 中国白酒业遭遇到不小的市场危机 , 但是大家不敢触碰导致白酒业大滑坡主要原因——那就是基于白酒酿造技术的一次革新及随之而来的“固液结合大流行” 。“固”即固态酒 , 也就是用传统酿酒法 , 通过窖池发酵而成的酒;“液”指食用酒精 。 “固液结合”就是用少量固态酒加入食用酒精、香料、纯净水等进行勾兑 , 这样生产出来酒 , 既有曲酒的香味 , 又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固态酒品质好 , 但耗粮多 , 成本高 , 生产周期长 。 专家介绍 , 浓香型酒至少在窖池内发酵50天 , 再储存一年方可投放市场;酱香型耗时更长 , 一个周期需要三四年 。 以前白酒要做到“顺喉咙”不是件容易的事 , 酿制低度酒难度更大 , 但随着四川酿酒业的一大发明——“固液结合”的出现 , 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始料不及的是 , 四川人这一缺乏专利保护意识的发明 , 并没有给四川酒业带来多大的好处 , 相反还促成了鲁酒的一时兴旺 。 典型的例子是“秦池”大量从四川购回散酒作基酒大加勾兑 。 而与此同时 , 川酒的上万家企业垮去了一大半 , 连1989年第五届全国白酒评比会上获得银质奖的“叙府”、“二峨”、“三苏”、“三溪”、“仙潭“、“太白”、“宝莲”七家酒厂 , 也多半滑坡 。 只有“五粮液”、 “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郎酒”、“沱牌曲洒”这6朵金花的日子好过一些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加浆(水)”酒利厚 , 多数消费者也分辨不出高低优劣 , 引得不少名牌企业也纷纷“固液结合” , 使严格按传统工艺生产的白酒越来越少 。不少酒业资深人士不敢公开谈论这一问题 , 私下却旗帜鲜明:现在市场上不少售价数十元的酒实为“固液酒” , 此价明显偏高 , 对不住消费者 , 所以近年白酒市场出现了在强大宣传攻势支持下的“新品风骚难一年”的怪现象 , 因缺乏内在的品质支撑;有些卖价几百元的名牌白酒也未必是真正的固态酒 , 这样必将影响该酒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 。 长此下去 , 必将影响中国酒的品格和形象 。有人极端地说 , “固液结合”法的发明 , 实为中国白酒业的一个悲剧 。不过也有不少内界人士认为“固液结合”法是一大进步 , 因它节约粮食 , 使众多消费者花费不多而喝上了平和顺口、水形火性的酒 。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就快言快语地告诉我:传统的品评方法和感觉 , 只能代表部分消费者的意见 , 主要是一些中老年消费者 , 不过针对这一消费群体 , 古井推出了不止一种纯固态法酿制的白酒 。 然而从节约粮食、民众饮酒低度化趋势等看 , 他个人认为 , “固液结合”是中国白酒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 重要的是白酒应该立法 , 严格地分层管理 , 讲求合理利润 , 反对暴利 , 这既是对行业、也是对消费者负责 。当时“茅台教父”季克良读到本人《白酒为什么没有以前的香?》( 原载《文化报》1999年11月4日C3版)一文后接受采访 , 他说:“这篇文章很好 , 提出了酒业心照不宣 , 但不利行业发展的敏感问题 。 现在固液酒的流行 , 使严格按照传统工艺酿制白酒的企业感到了巨大的市场压力 。 这样酒厂纷纷加盟固液大军 , 长此下去 , 酒的独特风格不明显了 , 酒的文化内涵减弱了 , 酒的总体质量下降了 , 势必影响白酒的声誉和白酒行业的整体效益 。 ”他强调不仅茅台是百分之百严格按传统工艺生产的固态酒 , 就是一些分厂产生的酒 , 也是货真价实的固态酒 , 如习酒等 。那时采访四川五粮液 , 几个部门的人都肯定地说:“五粮液”是百分之百的固态酒 。 当我问其他系列酒是否也是固态酒 , 大家却避而不答 。后又采访了两家白酒名企 , 也以主管宣传的负责人不在 , 不给明确回答 , 对此讳莫如深 。当时除了茅台、古井 , 郎酒算是另一家敢于言明自己是哪类酒的中国名酒企业 。 当时四川郎酒集团李明政副总经理就坦诚地介绍说 , 他们厂少数非主导品牌的酒也曾使用过“固液结合”法 , 目前正在逐步淘汰 。 但是郎酒是百分之百的固态酒 , 严格按传统工艺酿制 , 得发酵9个月 , 再进面积达1.42万平方米的天然酒窑——五老峰山腰的“天宝洞 , 地宝洞”中储存3年方可出厂 。 因为名牌是命牌 , 他们对产品质量不敢半点马虎 。在追踪采访“固液酒大流行”时 , 华中农业大学一位教授给我讲了这样一则趣闻:为了使茅台扩产 , 国家曾在茅台厂不远的地方投资建了一新厂 , 使用的原料、工艺与茅台相同 。 出酒后 , 各种理化、卫生指标也大体一致 , 但品酒师们一致认为 , 口感比起茅台来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 多方寻因 , 大家认为可能是移地酿造 , 没有了茅台镇的地气和空气 , 致使酒的发酵、微生物等稍有不同 。 结果此酒只能以“珍酒”命名 。可见酒是一个很神奇、很娇贵的东西 , 极品酒更是如此 , 它不可能大批生产 , 必须精制陈酿 。20年前我曾问茅台一位酿酒工程师为何不扩产 , 他的回答也是:茅台是慢工细活 , 还得当地的多种微生物及时间相助 , “不可以大量扩产” 。本人那组有关“固液结合大流行”的报道 , 使酒业多年共守的这一行业密秘大白于天下 , 旋即酿成了一场席卷全国 , 追问食用精酒勾兑酒的“新型白酒风暴” , 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 , 我也一时成了媒体的采访对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