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打牌、抽烟,《胡适留学日记》里还有更多( 三 )

  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的话说 ,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以后 , 这部手稿“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再现于世 , 是非常珍贵的 。 甚至连那230套《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的影印本 , 对研究者而言也都弥足珍贵 。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副教授席加兵回忆说 , 当年这套书刚出版时 , 他手里没有科研经费 , 半年以后再想买 , 已经买不到了 。 2020年8月28日 ,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终于也获赠了一套手稿影印本 。

  亚东图书馆的五四传奇

  作为一家规模并不大的出版社 , 第一个出版《胡适留学日记》的亚东图书馆为何能成为一家传奇的出版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传播阵地 。 亚东图书馆的创办人、经营者汪孟邹热心革命 , 他和胡适一样是安徽绩溪人 , 也算是陈独秀的安徽同乡 , 曾与毛泽东等人在传播新思想的过程中结下过深厚友谊 。

  在芜湖开设科学图书社时 , 汪孟邹曾为陈独秀的《安徽俗话报》写稿、做发行业务 。 1913年 , 汪孟邹到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上海开办亚东图书馆 , 也是基于陈独秀的建议 。 汪孟邹的侄子、翻译家、编辑汪原放曾讲述 , 亚东图书馆转到上海经营后 , 先是靠卖地图起家 , 此后又销售了陈独秀编辑的《新体英文教科书》等 。 陈独秀一度透露想让汪原放等人帮他做本杂志 , 但因亚东力量微薄难以承受而作罢 , 这本杂志后来交由群益书社出版——就是日后载入史册的《新青年》 。

  虽然错过了当时最重要的一本杂志 , 但是“五四”之前 , 亚东图书馆对新思想的传播力度已经不容小觑 。 汪孟邹给胡适的信中提到 , 《新潮》《新青年》《新教育》《每周评论》这些书刊杂志的销量 , 已经超过了当时的“混账杂乱小说” 。 “五四”后 , 亚东图书馆出版了胡适的《尝试集》、汪静之的《蕙的风》、高语罕的《白话书信》等 , 并依靠取得北大出版部书籍的销售经营权在上海存活下来 。

  1920年 , 亚东图书馆在胡适、陈独秀的帮助下开始出版由汪原放编辑的新标点本系列小说 , 大受欢迎 。 以至于鲁迅都有说法:“我以为许多事是做的人必须有一门特长的 , 譬如标点只能让汪原放 , 做序只能推胡适之 , 出版只能由亚东图书馆 。 ”当年12月 , 亚东版《红楼梦》邀请胡适撰写考证或新序 , 这篇约稿文章就是后来的《红楼梦考证》 , 从此也彻底开启了“新红学”的大门 。

  在1923年“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 , 观点不同的胡适和陈独秀更是深度参与了亚东图书馆对《科学与人生观》的出版过程 。 两人为这本书写了“双序” , 不同的观点成为论战的一部分 , 激起火花 , 大大促进了书籍的销售 。

  河南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思想史专家张宝明认为 , 出版社是思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 , 正是由于他们的介入 , 以及在出版印刷、发行环节中的苦心经营 , 才使得“启蒙”成为一场运动 。 “在这个意义上 , 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胡适的关系 , 是生意人与启蒙者相结合之双赢的典型案例” 。

了解到   《胡适留学日记》这部独特的“五四青年心灵史” , 通过亚东图书馆的出版印刷得以流传百年 。 而今 , 对这部手稿内容的重新发现与发掘 , 在未来还会填补更多研究领域的空白 , 进一步还原历史现场的全貌 。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34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