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最后的赢家:金融产业家/产业金融家( 二 )


它们通过募集到的巨额资金 , 且又是各自行业的领军企业们的有利地位 , 不仅收割着产业优势带来的巨大收益 , 而且还可以沿着相关产业的上下游和生态圈 , 对各阶段的企业进行资本投资 , 不断地形成有相互协同效应的众多城 , 而且还拥有着一圈又一圈的护城河 。 自己的规模越大 , 可以投资的项目越多;投的项目越多 , 存活的数量就越多 , 最终产生的战略收益和财务收益也越大 。 这类企业已经从单纯的产业发展快速进入到了投资领域 , 马太效应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 。
如果从AUM来讲 , 阿里、腾讯已是国内最大的投资机构了
同样在右上角 , 还有一个红色圆点 。 这是以前做二级市场投资的机构 , 如以长期价值著称的以高瓴资本为代表的投资机构 , 本着“严谨的分析体系、深入的考证方法和完整的思维框架”和“弱水三千但取一瓢”等哲学理念 , 不仅在二级市场长期投资那些已明显成为行业第一梯队领先的上市公司 , 凭借超前的认知、资本、人才、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 , 还积极地通过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科技赋能、管理赋能、人才赋能、思维赋能、主动管理、资源整合、收购兼并、企业裂变等高超的艺术和投资融合技能直接收购控股公司或私有化上市、从天使轮就开始寻找未来有可能造就伟大企业的企业家们 , 甚至还直接发起公司 , 成为新公司的创始人 。
用张磊先生的话就是“我们都是企业家 , 只是碰巧成为了投资人” 。 这类从投资界进入产业的金融机构也正在成为跨界融合的高手
从行业划分来看 , 高瓴资本、阿里、京东、美团、小米等既有资本又有产业的机构已无法用简单的行业划分来定义它们了 。 它们不断地将看似不相关的行业和金融、科技进行交叉融合、裂变 , 俨然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这里需要起个新名称 , 但不想用“超级物种”)
现在和未来 , 那些只有小规模AUM的纯投资机构会越来越面临“金融产业机构”和“产业金融机构”的双重降维打击了 。 因为自己手中既没有资产 , 也没有AUM优势 , 也没有产业链、生态圈和各种自有的核心资源 , 以及资源整合的话语权 , 只能在体外寻找原先的想创业的同事或通过同事和被投企业创始人等等轻度竞争力的方式寻找各种可能成功的创始人的机率越来越低了 。 如果那些优秀的创始人遇到““金融产业机构”和“产业金融机构”之后 , 在同等情况下 , 还有几个创始人愿意再拿小型投资机构的资金呢?采用拉个微信群对接下资源和人脉或者提供缺乏竞争优势的的投后服务已经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同样 , 资产小的企业如果不能成长为大规模资产企业那未来的日子也会越来越难 。 “金融产业机构”和“产业金融机构”们总是对那些有机会高速成长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倾斜 , 并且愿意付出溢价
Part 3 最后的赢家
就此图所示 , 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 , 未来肯定不是简单的AUM之间和产业规模之间的竞争 , 而是融合了AUM和产业规模的多维度竞争 。 只有那些能够将投资和产业链和生态圈 , 以及将交叉学科知识高度动态融合的“金融产业家”和“产业金融家”才会成为投资和产业中最有力的玩家和最终的赢家
我将这类从产业进入投资领域的企业家称为“产业金融家” , 从金融进入产业领域的投资人称为“金融产业家” 。 请看下面的一张图
投资|最后的赢家:金融产业家/产业金融家
图片

这张图可能冲击到了你以往的旧认知 , 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了吗?其实早已来了 , 已有极少数金融机构和产业机构已开始不断地将原本属于两个不同行业的认知交叉融合在了一起 , 在使用左脑/右脑工作的同时还在使用右脑/左脑在思考同一个问题 , 在方向大致正确的路上 , 不断地提出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并不断地寻找变化的正确答案
大部分纯投资机构是在“产业/资本支配者”这一阶段 。 当然这也是很好了 。 那些将产业和资本作为频繁交易对象的涉及到的规模和资源更多 , 也能够成为很大的玩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