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信小呆翻车:被制造的“中国锦鲤”和她无法再造的营销传奇( 三 )


从出名到现在 , 信小呆都没有签约专业的MCN机构来运营“中国锦鲤”的账号 , 她的解释是害怕被控制 , 也不愿意失去自由 。 但本身对网络生态兴趣缺缺的她 , 没有专业人士的管理和指导 , 只能一直处于随波逐流的状态 。
最终的结果就是 , 碰上一个并不晦暗的礁石 , 但是翻船了 。
而这次触礁造成的最大损失 , 无疑是网友与信小呆最直接的情感连接的断裂 。
中奖之后 , 作为“锦鲤”而存在的信小呆 , 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崇拜和网络迷信的产物 。 很多人在需要的时候转发她的微博 , 日常给她留言 , 目的是获得好运 , “吸吸欧气” 。
锦鲤|信小呆翻车:被制造的“中国锦鲤”和她无法再造的营销传奇
图片

信小呆不是第一个火起来的锦鲤 , 此前的微博号@锦鲤大王 , 每天准时冒泡抽签 , 发送锦鲤图片就能收获一大批拥趸 。
锦鲤|信小呆翻车:被制造的“中国锦鲤”和她无法再造的营销传奇
图片

她也不是最后一个 , 除开杨超越之外 , 还有“转发她就能交到年轻男友”的鲜肉菩萨萧亚轩 , 甚至因为同性绯闻而被热转的恋爱锦鲤周立波 。
锦鲤|信小呆翻车:被制造的“中国锦鲤”和她无法再造的营销传奇
图片

江山代有锦鲤出的背后 , 是弥漫在年轻人中的一种普遍焦虑 。
而转发、膜拜锦鲤成为了一种对抗未知与焦虑的娱乐仪式 。 我们有些戏谑地祈祷 , 寄托其中的是对那种能够自由地拥有美好事物的向往 。
这同时也给锦鲤们设置了天然的限制:作为赛博社会中的“神像” , 他们是被蹭好运的对象 。 已经足够幸运的他们 , 和观众直接只能是给予和被给予 , 服务与被服务的单向关系 , 尽管这之间交换的东西只是一种聊以自慰的“欧气” 。
锦鲤|信小呆翻车:被制造的“中国锦鲤”和她无法再造的营销传奇
图片

但信小呆转让锦鲤的尝试 , 直接打破了这种单线的交流 。 她为节目造势、吸引流量的目的过于明显 , 立刻破坏了作为其最强锦鲤的“神性” 。
一个依靠好运而被人喜爱的锦鲤 , 突然开始索取其观众的利益 , 是让很多人感到冒犯的地方 。 尽管随后信小呆宣布了自己的补救抽奖措施 , 依然难以抵挡流量的疯狂反噬 。
冒险抹去锦鲤属性的最直接后果 , 就是神像的崩塌 , 而观众对此并不报以同情 。
眼看她楼塌了:全民围观的“幸运儿魔咒”
面对信小呆的乌龙 , 很多人的反应是:“就知道你有钱了会变质” 。
类似的评论也出现在信小呆此前“刷爆信用卡”的微博里 。 此前 , 在兑换邮轮之旅时 , 信小呆和闺蜜因台风在邮轮上被困六天 , 两人的信用卡额度都比较低 , 因此不小心刷爆了卡 。
在媒体的转述里 , 信小呆成了“不知节制 , 刷爆信用卡不得不还债”的苦情角色 , 而彼时无论是新闻还是网友评论 , 都不约而同地讨论起中奖者的悲惨宿命起来 。
锦鲤|信小呆翻车:被制造的“中国锦鲤”和她无法再造的营销传奇
图片

锦鲤|信小呆翻车:被制造的“中国锦鲤”和她无法再造的营销传奇
图片

在本人出面澄清后 , “信小呆破产”的声音逐渐止息 。 但从上一次的争议里 , 我们很容易发现 , 大众对于中奖锦鲤的态度或许并不怎么正面 。
锦鲤|信小呆翻车:被制造的“中国锦鲤”和她无法再造的营销传奇
图片

无论是官方的价值引导 , 还是民间的心理惯习 , 都倾向于这样一个逻辑:一个天降横财的幸运儿 , 很难承担得其伴随的心态巨变 , 反而会从众人的艳羡眼光中走向自我的迷失 。
在我们的传统叙事里 , 不劳而获的人并不能收获太多正向期待 , 大家设想过的场景是:“眼看他起高楼 , 眼看他宴宾客 , 眼看他楼塌了 。 ”
这在“锦鲤破产”的讨论里已经得到了验证 , 而在这次的翻车中又再次成为众多人理所当然的负面评论的来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