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是你打不败的:一个感觉不一定对 那就不对
杠精是你打不败的:“一个感觉 , 不一定对”“那就不对”新京报书评周刊在网上说话需要小心翼翼 , 因为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杠 。 在2018年 , 书评君围绕“杠精”先后推送过两篇文章 , 在豆瓣和微信上得到许多书友的关注 , 围绕“杠精”的吐槽和讨论在当时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组文章 , 一是探讨了抬杠的类型及其逻辑特点 , 二是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了抬杠何以越来越多 。 两年过去了 , 杠精还是无处不在 。 众声喧嚣 , 不同声音竞争 , 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一般现象 , 并无不妥 , 问题在于这不等同于让人如履薄冰的抬杠 。为了防御被杠 , 如今许多人练就了诸多十八般武艺 , 比如不忘加一个狗头表情包、说一句“不喜勿喷” , 再或者说“一个感觉 , 不一定对” , 在把个人经验向现象推演之时慎之又慎 , 很遗憾 , 似乎没有多大用 , 对方还是会反驳你既然自己都知道不对 , “那就不对”“删了吧” 。这些武艺或招数可能在起初有些作用 , 时间长了 , 就失去了效力 。 没有什么招数能一劳永逸地打败杠精 。 没有人说话能滴水不漏 。 他们只要“对人不对事”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撰文 | 维舟1杠精盛行之下的“劣币驱逐良币”“要在网上说话 , 现在都得完美才行 。 ”看到有人在豆瓣上这样感慨 , 这迅速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 的确 , 近几年来给人的一个普遍感觉是:网上杠精盛行 , 你说的每一句话 , 都可能会被人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加以解读、攻击 , 甚至引来雪崩式的劣评 。 尤其是你从个人经验式的观察推断社会现象时 , 务必非常小心谨慎 , 即便加一句“一个感觉 , 不一定对” , 也会招来质疑——“既然自己都不知道对不对 , 那就不对” 。 也正因此 , 很多人都会在发言的末尾防御性地加一句“不喜勿喷” , 但这个挡箭牌往往也不起效果 。
成立于2018年3月2日的豆瓣小组“杠起整个地球” 。这给个体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 如果他们不想承受这样的轰炸 , 就得再三斟酌小心——不少人就此变得越来越不想说话 , 转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圈子里 , 和能够信任、理解的朋友才对谈 。 这样一种趋势让很多人担忧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 因为往往是那些洁身自好、期望理性对话的人最不能接受那种厮杀气氛 , 到头来相当于是把公共讨论空间拱手让给了那些最喧嚣的声音 。
狗头表情包被认为是防杠利器 。追溯起来 , 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与长久以来一元化的价值观有关 。 受此影响 , 人们习惯于将差异看作是偏离、错误乃至低劣 , 因而难以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 在他们的发言中 , 经常潜藏的话语是“我来告诉你什么是对的”“这样错误的观点不应容许它存在” , 有时更出以刻薄的嘲讽:“不懂别说话 , 没人当你是哑巴 。 ”这造成了一种无形的社会气氛:仿佛只有权威的看法、正确的观点才有权说出来 。这意味着 , 人们在公共讨论中几乎本能地会注重社会化和社会管控 , 很自觉地会试图站在集体的立场上“管理”他人的言说 。 问题是 , 如果事先就认定只有一部分有价值、正确、权威的观点才能得到传播 , 那么人们自然会去歧视、打压那些在他们看来是无用、错误的观点 。 往往越是持有这种立场的人 , 越难平等地跟人展开讨论 , 因为既然自认掌握着真理 , 而认为他人的意见是不值得倾听的 , 那就势必导向所谓的“碾压式讨论” , 试图完全彻底地驳倒对方 , 不断追击以求完胜 。于是 , 在这个舆论的竞技场上 , 一个人的立论就得无懈可击才能站得住脚 , 否则很容易遭到侧翼火力的狙击 , 乃至不知哪里飞来的冷箭 。 因为我们在争论中 , 常有一种求全责备的倾向 , 攻击他人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 , 而其论战手法 , 也往往是找出对方论述中的漏洞、强调其表述片面 , 而只有自己才代表着更完整、公正的看法 。 这不仅仅是对他人观点中的瑕疵缺乏容忍 , 而且还有一种偏执的念头 , 那就是必须要分出个对错 。
《逻辑学十五讲》 , 陈波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6年8月 。 逻辑学的基础入门 。2没有人说话能滴水不漏 ,除非是“正确的废话”“要求他人立论全面准确”的思路 , 是试图通过对其整体立论不够完美的否定 , 进而延伸到其某个具体观点不成立 。 这套思维方式 , 其实是“对人不对事”的一个变种 , 本质上仍是试图通过否定某人整个人 (的信誉或人格), 来否定其持有的某个具体观点 。 就其内在策略而言是一贯的 , 即:前半程以偏概全 , 后半程以全否偏 。 无论是贴标签的“概” , 还是贴标签的“否” , 都不是针对具体的“事” , 而是针对“整个人”、“整个论述” 。然而 , 没有人说话总能全面、正确、滴水不漏 , 那几乎是对道德完人的要求 , 现实中的人既不可能做到 , 也没必要做到——因为可想而知的 , 如果说什么都得小心翼翼、面面俱到 , 那说出来的通常就是一些“正确的废话” 。 实际上 , 这与中国社会盛行的那种单一的道德完美主义系出同源 , 凭一点瑕疵就完全否定一个人 , 这无视人性的复杂多面 , 其结果是很多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往往反倒显得很假 。
推荐阅读
- 寻美食|重磅! 南充这7所学校在全省出名了! 快来看看是不是你的母校!
- 青年|帮忙找到钥匙,把主人鸡蛋里的骨头捡起来,他们一句话也打不起来
- 新冠疫情打不倒 全球顶尖富豪“逆势成长”
- 我怎么看都是你扯
- 我怎么看都是你扯淡
- 出门旅游不被坑不被骂的基本原则
- 韩剧集合处|初代“研究僧”就是你, 今年新增院校专业, 第一次招生!
- 明星潮流|心理学:你和母亲的关系,就是你的命运雏形,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 假如是你会选谁:川普VS拜登
- 砥砺前行|国庆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