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附中就读是怎么样一番体验( 二 )


■网友的回复
二零一八年,六年附中,毕业,搬到纽约。
说说高中吧。前两天做毕业生问卷,有一道题是,如果再选择一次高中,你是不是还会选择北大附中,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点了“非常同意”。回想一下,如果高中没有选择北大附中,去了实验或者人大附一类的学校,去到的大学或许会比现在的更好,万一就从曼哈顿下城到了上城呢(bushi。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因为我确信有很多体验很多经历,不是我能够在一个更好的大学,或者未来的几十年能再体会到的了,这种意气风发年少轻狂,只有在这十六七岁的时候了。
我在衔接班的时候,有天晚上参观各个书院活动室,那时就一眼相中了正心。那里有占据几乎一整面墙的赤壁赋书法,有沙发有桌子,把一块长方形的空间分割得真的很好,所以我当时不敢相信偌大的书活完全是学长学姐从设计开始再到刷墙最后再到组装家具布置好的。三年之后发现,在北大附中,好像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是这个学校里千千万万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最渺小的一部分,所有人聚在一起,组成了八个书院和北大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在北大附中的特殊回忆,可能有四大赛事、戏剧社、水煮蛋、咖啡屋、老篮球场。或者就是简简单单的老南门老操场老体育馆老篮球场,飘黄的银杏,不用穿校服……
书院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学长学姐对书院的热爱使我爱上了这个书院,爱上这个书院使我不断为之努力,而努力的结果又让我更加热爱书院。在我的北大附中和我的正心书院,有过和学长一起在单活通宵剪片子,溜进宿舍和宿管斗智斗勇;也有过操作舞台灯光,忙的时候天天从早到晚闷在黑匣子;还有过和学弟一起演笨贼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有竞选过书院主席(太惨了!!);有在我们未来电影人社团度过的每一个美好的周五下午;还有在足球赛最后一年破而后立连场打进关键球;也有在高三的最后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年纪许下山盟海誓的人……
所以在高中,我拿到了两年的戏剧节最佳纪录片,让很多人记住了文清园,做了属于自己的光盘并大卖,甚至有小学的小朋友在开放日特意来北大附中想要见见我们三个人。操作灯光最后也在一场演出赚了三百块钱哈哈哈哈。在主席竞选之后成长了许多,认清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享受了足球,有罚丢关键点球,也有三年一冠一亚;当然,还有我确信的爱情,在异国的过程中尽力在成为一个好男朋友,希望隔着半个地球也不要放弃……这些种种,都是只有在北大附中的我才有可能经历的。不管辛酸苦辣,到最后都是美好的回忆。
在北大附中,我的的确确丰富了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了起来。我尝试了我愿意尝试的一切,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和机会。我在大学选择了一条理工男的路,但我也在大学旁听或者选修了艺术门类的课程,我愿意把我高中所做的事情当做一辈子的爱好,甚至在当下把拍一部电影作为我现在的梦想。
我在毕业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留恋北大附中,甚至在临行出发去纽约之前,还经常和心爱的人去学校那些之前经常呆过的地方看看,给她讲讲在这里那里发生的故事。讲的时候也会想很多,走在操场上,眼前就能浮现出来六年前下课就飞奔到楼下在塑胶场上踢球,和在冰冷的老体育馆里占场打乒乓球的我。高中时的入学教育就好像还在昨天,甚至连谁穿了什么衣服,和谁在哪天说了什么话都能回想起来。到了美国,还天天带着正心的手环,经常骄傲地给别人讲正心和北大附中的故事。这两天正在打篮球赛,我们几个在美国的正心人,就在比赛日的半夜一边打游戏一边看文字直播聊球,就好像还在篮球馆里,和队员们站在一起。遗憾今年校友日不能回到北大附中,但还有那么多正心的好哥们儿一起视频了四五个小时谈天谈地。我们在离开之前总是喷校长喷教导处喷希悦,但后来进了大学才由衷的发现chalk有多么好用,北大附中又给予了我们多大的发挥空间。
我们进入北大附中都是一张白纸,如何挥洒笔墨是各自随意发挥。我对这所学校除了爱和感激别无他词。日子过去便回不来,成为校友,还是会经常回去看看,怀念一下以前充实美好的生活。总之,希望附中越来越好,正心永存。
在北大附中就读是怎么样一番体验
哈哈哈哈这是都是2015年10月在图书馆拼的了
——————分割线——————
最近呦呦鹿鸣事件的爆发,还是让我看到久违的北大附中式向上的热血。若是这种时刻向他低头,那又何时和自己的学校站在一起?
在越来越癫狂麻木的社会,有这样一群人,真好。
■网友的回复
异类,Audacity,一所唐吉诃德式的学校。一所培养理想主义者的学校。如果你的孩子注定一生衣食无忧,如果你希望他拥有独立的性格和无畏的精神,这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培养的是英豪,隔壁则是枭雄。
■网友的回复
#终于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了!
本人是18届附中高中毕业生,在附中度过六年,现就读于兆京大学。
初中部分就不提了,过了三年多可能很不一样了。主要就谈争议最多的高中部那些事吧。
不得不说就学习氛围这一点上附中的确是做得没那么好的,高一高二监管较少的情况下确实很多人容易怠惰而忽视基础的学习任务,本人也是如此,高一高二由于自身的惰性原因(虽然我也参加了不少活动但是我觉得这个锅不能推给活动)基础也学得千疮百孔,高三一年努力了一些才勉强有了较好结局。这个是人性使然,也建议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尽量自己约束自己——无论学校怎样改革总是不至于连个自习的地方都没有的。
学校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其实也是我不太同意的。王校也曾当过物理教师,应该非常清楚在高中课程教学中一线教师的经验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不应因为什么行政上的力量而被干涉甚至被强迫修改教学方式。附中作为学生层面上最不行政和官僚化的中学之一,在对待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上竟然会用这种方法,如强制推广o365以及信息化教学,也是很难理解了,副作用就是最近附中的教师流失也成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在这样一个监管较少,教学方式又颇为青黄不接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就是在附中想要学好必须足够自律。而其实不仅是学好,想要学会做活动学习的多面手也是需要这种素质的。我在高二加入了熙敬书院成为第一代成员并当选了第一代副主席,也参与了书院杯足球赛的饮水机管理工作,以领队身份代表学校参加过pkunmun模联会议,虽然最后也没搞出啥名堂但是终究是掌握了一点这种素质,因此也建议各位在试错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适量参加一些活动——有人说如果你只有搞好一样东西的能力那就埋头只搞学习吧,其实我是不赞同的,同时干好多种事情的能力需要锻炼——你迟早要学会同时干两三件甚至更多事情还必须都得干好的。
附中还有一个特点是你可以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优秀的人。这其实本身很难说是好处还是坏处,遇上见贤思齐的人可能就是好处,对只是仰慕却不行动的人就不好不坏,遇上嫉妒心很强的人还可能是坏处。参加活动的你可以认识许多技术大咖或是领域中的大佬,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就是本人的直系学弟了,他是19届一志愿报名熙敬书院的不多的人之一,高一下学期以70%以上选票当选为自治会主席,而且高一高二绩点还年级第一,书院杯等等的活动上也都有他的身影,听说高三暑假检测又考了个第一(各位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吧。。。),由于附中的走班制和丰富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因此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愿意并且会付出实际行动向优秀的人看齐的话,这里还是会有很大机会的。(祝D主席高三顺利呀!)
似乎有点偏题,问的是体验我一直在回答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那就说最后一点最鲜明的体验吧:自由。虽说许多人都吐槽我们的教导主任Z老师,但平心而论附中真的是相当自由的一所学校了:没有强制参加的文艺活动,没有行政权力的过多插手,可以办个讲座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可以任意发表批评学校等等的观点……附中可能从来都不民主,但还是一直相当自由的。负责任的讲,北大算是大陆大学中相当自由的,但可能由于受到更多高层关注以及规模较大等原因,许多同志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北大的自由程度是比不上它的附属中学的;当年书院联席会议还存在的时候,我们的自治权甚至允许我们可以直接去和Z主任当面抗议他对于学生自治的规定的忽视行为,放到别的地方这都是挺难想象的一件事。我至今记得一位学长说的(不一定是原话但大意如此):“王校还是比较伟大的,在学生们观念形成的年龄就让他们体验了什么是货真价实的自由。”现在想来学校维持这样一片自由的土地需要顶住各个方向的巨大压力,也请学弟学妹们珍惜这份自由吧——上大学可能真的很难遇到了。
那么总结下来大概如何呢?家长有时会跟我提起当年拒掉了十一2+4计划的往事,我可能的确会因为选择大泥湾而在高考上吃一些亏,但我扩展了视野,增强了多面手的属性,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并立志在走出附中之后为了改变一些事情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作为一个相当热爱自由的人,我在附中认识到了自由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现在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了。
我大概会用整个余生去怀念在附中的这六年吧。
#都说王铮的改革改的太快了不适应中国高考,为啥不能反过来说中国高考改的太慢了呢?
■网友的回复
初中在人大附,高中去了北大附我们那一届是改革的第二届,学物理的学期不开化学课,开化学课的时候不开物理课于是到北大附的第一年 天天骂校长到北大附的第二年 还是天天骂校长到北大附的第三年 继续天天骂校长然而…到了大学之后,无比怀念在北大附的生活在这里,无论你想做什么都可以在这里的三年,我做了所有人眼中“不务正业”的事情做北附日报,找不到人的时候,从写稿到排版到摄影全一个人完成办戏剧节,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最后得到中戏老师的表扬唱歌,参加了10校联合的歌手大赛,第一次发现自己居然能唱的这么好在北大附的这几年,真的是每天傻嗨,但是每天也很充实虽然天天骂校长,但我还是很喜欢铮哥的,总是隐隐的觉得他可以改变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hhhh一开始觉得北大附这样的教育模式,简直意味着我和北清无缘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因为教育模式的改变离开了北大附中。当时觉得考不上北清,人生简直失去了意义虽然到最后我还是没考上hhhh在这里的三年,让我知道,除了去名校,人生还有很多意义,也很庆幸我的高中生活这么精彩
■网友的回复
学弟学妹们!别来北大附中了!
三年了,我终于还是在最后即将离别之际想着写点什么,我大概已经放下了愤怒和不悦,我会尽可能理性真实的叙述三年来我眼中的北大附中。
从什么时候说起呢,三年前,在填报中考志愿阶段,记得那是个下雨天,我与母亲撑伞来到北大附中听招新讲座,印象最深的是,有几个书院的学长学姐,在台上侃侃而谈,谈书院,谈学校,谈到当时的我真切的觉得北大附中就是最对的选择。
入学前的rookie试炼,虽然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不安感使我多次流泪,不过这个小插曲确确实实是个小插曲,它只不过是个开始。入学了,自主选课,每个人200个意愿币,奋斗研究了好多天,终于没有掉课,但周围掉课,甚至是必修课的人是大多数。
选课麻烦就算了, 不过是为了学生自己权衡轻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过谁会想到一所超前的高中竟然真的要“无纸化教学”,第一天课上的学习内容,竟然是“Office365”。yammer outlook 等平台的使用,成为了北大附中学子的必修课,我们在上面下载学习资源,在上面交流互动,在上面提出疑问。第一学段10周时间,好像大部分时间学生们都在抱怨学校奇怪的学习策略,度日如年,要知道3年后就是高考,而语文英语课程与高考完全不相关,其他课程的资料,说是“无纸化”不过是换成了我们自主打印。
说到选课制度,不得不说,很直接的体现了北大附中的特点,“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从最初的可以选择时间老师和同学,到后来的只能选择老师,目的只是为了避免“掉课”,初心是好的,但是有几个人会愿意被安排,又有几个人会愿意每节课都没有认识的伙伴。分明全校学生都在对选课制度的改变提出不满,但学校就像是没有看到一样,继续着自己“得意”的选课制度。
说到学校的“选择性忽视”行为,就不得不说yammer 社区的讨论,“民主”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给出的关键词,学生们确确实实能在yammer社区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学校也曾为了解决学校问题举办过解决学习问题的项目组,那时候我真是觉得学校太牛了,好像学校真的是属于我们学生的,是可以塑造的,是真正的家。以南门开放问题为例,学校只在上午开放南门,而西门是上中下都开放,南门旁边就是学生们中午的第二食堂“711”,不过因为南门中午不开放的原因,学生们只能从西门出入,绕大约三分之一的学校外圈,走到711买饭,再从711走三分之一的外围路程返回学校。因为中午前去711的学生很多,所以南门的开放一直都是大部分学生的诉求,学校曾建立过解决南门问题的项目,但在大家广泛言论的期盼下,仍旧以“安全”问题回绝了。实际上,南门外是一条机动车道,不过西门外不远处也同样是一条更宽的的大路,是否是因为南门外街道距离学校太近而学校害怕出事而导致不开放南门,我不过多揣测。终于,该问题在我在学校的第三年解决了。我们终于拥有短暂的进出南门的权利。


推荐阅读